秋江带雨,寒沙萦水,人瞰画阁愁独。
烟蓑散响惊诗思,还被乱鸥飞去,秀句难续。
冷眼尽归图画上,认隔岸、微茫云屋。
想半属、渔市樵村,欲暮竞然竹。
须信风流未老,凭持酒、慰此凄凉心目。
一鞭南陌,几篙官渡,赖有歌眉舒绿。
只匆匆眺远,早觉闲愁挂乔木。
应难奈,故人天际,望彻淮山,相思无雁足。
秋江带雨,寒沙萦水,人瞰画阁愁独。
烟蓑散响惊诗思,还被乱鸥飞去,秀句难续。
冷眼尽归图画上,认隔岸、微茫云屋。
想半属、渔市樵村,欲暮竞然竹。
须信风流未老,凭持酒、慰此凄凉心目。
一鞭南陌,几篙官渡,赖有歌眉舒绿。
只匆匆眺远,早觉闲愁挂乔木。
应难奈,故人天际,望彻淮山,相思无雁足。
一、羁旅愁思的时空画卷
词以“秋江带雨,寒沙萦水”开篇,寒雨中的江流与缠绕沙洲的寒水,瞬间铺开清冷底色。“人瞰画阁愁独”如特写镜头,点明词人孤身凭栏的愁态。上片以“瞰”字统领视觉:隔岸“微茫云屋”似水墨晕染,“渔市樵村”暮色中“竞然竹”(“然”通“燃”,竹火照明)的星火闪烁,冷眼观看的疏离感与人间烟火形成张力,暗藏漂泊无依之痛。
二、结构精妙的情感跌宕
全词采用 “上景下情”双调结构(《八归》为双调词牌,分上下两片)。上片以“惊诗思”“秀句难续”暗喻愁绪中断创作,为下片抒情伏笔。过片“须信风流未老”陡转,词人欲借酒驱散“凄凉心目”,更以“歌眉舒绿”(黛眉舒展)的欢歌强作慰藉。但“只匆匆眺远”三句急转直下,乔木挂愁、故人天涯、淮山望断,终落于“无雁足”(典出《汉书·苏武传》,雁足传书喻音信断绝)的绝望相思。这一扬三抑,道尽强颜欢笑后的更深寂寥。
三、凝练意象的语言艺术
四、词人背景与词风关联
史达祖属 姜夔词派(格律派),此词可见其“炼字精深,意境幽峭”的特点(参考《词林纪事》)。作为南宋中期词人,他亲历政治动荡(曾为权相韩侂胄幕僚,后遭流放),词中“望彻淮山”的北望视角,隐现对中原沦陷的沉痛(淮山即淮河山脉,宋金边界)。身世飘零与家国阴影交织,使凄凉孤愁更具时代厚重感。
五、教学应用建议
结语:史达祖以秋江为纸、孤愁为墨,在“欲暮燃竹”的人间光影与“望彻淮山”的天地苍茫间,写尽了一个时代文人骨血中的冷与痛。那悬于乔木的闲愁,终随断雁沉入历史寒沙,唯留词章如星火,照见千年孤寂。
注:词牌《八归》源于唐代教坊曲,双调一百十五字(本词为例),仄韵格(参考《钦定词谱》)。史达祖生平见宋·周密《浩然斋雅谈》。
形容因激动或羞渐而脸色发红。同“面红耳赤”。
犹言涂脂抹粉。
樗栎:不成材的树木。比喻平庸无用的人。常用作谦词。
旧时形容妇女无比贞节刚烈,宁死不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