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云来・天香

《伴云来・天香》

作者:宋• 贺铸

烟络横林,山沈远照,逦迤黄昏钟鼓。

烛映帘栊,蛩催机杼,共苦清秋风露。

不眠思妇,齐应和、几声砧杵。

惊动天涯倦宦,岁华行暮。

当年酒狂自负。

谓东君、已春相付。

流浪征骖北道,客墙南浦。

幽恨无人晤语。

赖明月曾知旧游处。

好伴云来,还将梦去。

鉴赏

贺铸《伴云来·天香》深度解析:天涯倦客的秋夜独白


一、羁旅愁思的核心主题

贺铸此词以羁旅漂泊的孤独人生迟暮的悲凉为底色,层层晕染出天涯倦宦的复杂心境:

  • 上片萧瑟秋声:开篇“烟络横林,山沈远照”以动态动词“络”(缠绕)、“沈”(沉没)勾勒出暮色吞噬山林的苍茫画卷。“黄昏钟鼓”“蛩催机杼”“砧杵”之声交织,形成三重秋声压迫:寺庙钟鼓(时间流逝)、蟋蟀鸣叫(寒意逼人)、捣衣声响(思妇愁绪),共同倾轧着“不眠思妇”与“天涯倦宦”。
  • 下片今昔对照:从“当年酒狂自负”的豪气,到“流浪征骖北道,客樯南浦”的辗转,巨大落差中迸发“幽恨无人晤语”的孤绝。结句“好伴云来,还将梦去”看似浪漫,实则是对现实的彻底绝望——唯有无知觉的云月可托付心事。

教学启示:引导学生关注“声景交融”的写法(钟鼓、虫鸣、砧声),体会多重感官叠加对情绪氛围的强化作用,理解古代文人的漂泊宿命。


二、词牌与结构设计

  • 词牌渊源:《伴云来》为贺铸自度曲,别名《天香》。其名源自结句“好伴云来”,暗含以飘渺之物寄托愁思的创作意图(《唐宋词通论》)。
  • 双片结构
    • 上片写景蓄势:由远及近铺陈秋声(钟鼓→虫鸣→砧杵),以“惊动”二字勾连景物与倦宦。
    • 下片抒情转折:“当年酒狂自负”陡转,过片如利刃劈开回忆。今昔对比后,“赖明月”三句宕开一笔,结于虚幻的云月相伴,形成**“现实-回忆-幻境”** 的三重跌宕。

结构亮点:过片处“当年”二字如石破天惊,将上片积累的沉闷瞬间引爆,为下文“幽恨”张本。


三、语言修辞的精妙运用

  1. 动词的张力
    ”字写烟雾缠绕林间,“”字状夕阳沉没山后,“”字拟蟋蟀鸣声如逼迫织妇劳作(《宋词语言艺术》),三字精准传递自然对人的胁迫感
  2. 意象的沉重
    征骖”(奔波的车马)、“客樯”(漂泊的船帆)浓缩半生流浪;“岁华行暮”直指生命迟暮,与“黄昏钟鼓”形成时空双重压迫。
  3. 结句的虚幻美
    “好伴云来,还将梦去”以流动的云月反衬现实的凝固,唯有梦中可得片刻慰藉,愈显苍凉。

四、词人背景与风格关联

  • 贺铸的“双重身份”:出身宋朝宗室却沉沦下僚(《宋史·文苑传》),武将世家(贺皇后族孙)偏以词名世。此词中“酒狂自负”的豪气与“天涯倦宦”的落拓,正是其豪侠之气与文人悲情的碰撞。
  • “承温李之绪,开稼轩之风”:此词既有晚唐温庭筠的密丽意象(如“烛映帘栊”),又具辛弃疾式的悲怆力道(如“栏杆拍遍”之祖型“幽恨无人晤语”),体现北宋末词坛的风格过渡

五、名句教学聚焦

“惊动天涯倦宦,岁华行暮”

  • “惊动”二字拟人化:秋声本无情,却似有意刺痛游子。
  • “岁华行暮”:既指一年将尽,更隐喻人生暮年。双关手法将自然时序与生命历程紧密钩连,愁绪倍增。

“赖明月曾知旧游处”

  • “赖”字透出无奈中的挣扎:人间已无知己,只得托付明月。
  • 与李白“举杯邀明月”对比:李诗洒脱,贺词沉郁,可见词人心境。

六、应用启示

  • 写作借鉴:学习贺铸以多重感官(听觉为主)构建意境,用“动词+意象”深化情感(如“络”“沈”“催”)。
  • 情感共鸣:结合现代游子思乡主题,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中跨越千年的孤独感。
  • 朗诵要点:上片语速沉缓,重读动词(络/沈/催);下片“当年”骤然扬起,“幽恨”后转低沉,结句轻飘如叹息。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贺铸“悲壮而幽艳”,此词正是典范——秋声如刀切割岁月,唯剩云月载梦,抚慰那倦看天涯的孤魂。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天昏地暗
天昏地暗
tiān hūn dì àn

昏:天黑。天地昏黑无光。形容刮大风时漫天沙土的景象。也比喻政治腐败,社会黑暗。

八字没见一撇
八字没见一撇
bā zì méi jiàn yī piě

比喻事情毫无眉目,未见端绪。

鸣珂锵玉
鸣珂锵玉
míng kē qiāng yù

玉珂鸣响,佩玉铿锵。比喻显贵。

思贤如渴
思贤如渴
sī xián rú kě

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比喻迫切的想延致有才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