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鼎现

《宝鼎现》

红妆春骑。

踏月影、竿旗穿市。

望不尽、楼台歌舞,习习香尘莲步底。

箫声断、约彩鸾归去,未怕金吾呵醉。

甚辇路、喧阗且止。

听得念奴歌起。

父老犹记宣和事。

抱铜仙、清泪如水。

还转盼、沙河多丽。

漾明光连邸第。

帘影冻、散红光成绮。

月浸葡萄十里。

看往来、神仙才子。

肯把菱花扑碎。

肠断竹马儿童,空见说、三千乐指。

等多时春不归来,到春时欲睡。

又说向、灯前拥髻。

暗滴鲛珠坠。

便当日、亲见霓裳,天上人间梦里。

鉴赏

刘辰翁《宝鼎现》:盛世残照中的血泪悲歌

一、词牌与结构:长调中的时空交响 《宝鼎现》为三叠长调(分上、中、下三片),始见于北宋康与之词(见《钦定词谱》)。刘辰翁此词以上片铺陈盛世狂欢中片转写历史剧变下片聚焦遗民血泪,三层结构如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二、意象解析:盛衰对照的刀锋

  • 盛世幻影
    “红妆春骑”四句以动态白描勾勒汴梁元宵:仕女踏月游春(“踏月影”)、彩旗穿街(“竿旗穿市”)、歌舞不休(“楼台歌舞”)。香尘莲步(“习习香尘莲步底”)中暗藏危机伏笔——北宋亡于歌舞升平。

  • 亡国象征
    中片陡转:“抱铜仙、清泪如水”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典故(《词林纪事》卷十一),以汉亡后铜人落泪,喻汴京陷落之痛。“菱花扑碎”暗指靖康之变中宫镜尽毁的史实(《三朝北盟会编》),家国破碎尽在不言中。

三、情感脉络:遗民泪尽胡尘里

  • 今昔撕裂之痛
    下片“肠断竹马儿童”三句如泣血控诉:新生代(“竹马儿童”)只能听闻前朝三百人乐队的盛况(“三千乐指”),而遗老们(“灯前拥髻”)在春夜里垂泪(“暗滴鲛珠坠”)——这是对文化血脉断裂的沉痛哀悼。

  • 天上人间之叹
    结句“便当日、亲见霓裳,天上人间梦里”以三重时空收束:当年亲见《霓裳羽衣曲》的繁华(天上),如今山河易主的现实(人间),以及永难追回的旧梦(梦里)。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的亡国悲音在此化为血泪交响。

四、历史钩沉:词人笔下的靖康之变 刘辰翁作为南宋遗民(生于1232年),亲历宋元易代。词中“宣和事”(宋徽宗年号)直指北宋覆灭根源,“沙河多丽”(汴京金明池)的追忆与“春不归来”的绝望形成尖锐对照(参考《宋史·徽宗本纪》对奢靡亡国的记载)。

五、教学启示:穿越历史的悲悯课堂

  1. 意象解码训练
    引导学生对比“铜仙清泪”(亡国象征)与“散红光成绮”(虚假繁华),理解意象的隐喻力量。

  2. 时空结构体验
    绘制三片情感曲线图:上片炽热(狂欢)→中片寒彻(巨变)→下片枯寂(哀悼),感受结构对主题的强化作用。

  3. 历史语境还原
    结合《东京梦华录》对汴京元宵的记载,对比词中“念奴歌起”(盛唐遗音)与“鲛珠坠”(宋遗民泪),体会文化断层之痛。

泪眼观宋史:当学生问“为何要学亡国之词”,可轻诵词中“等多时春不归来,到春时欲睡”——这不只是刘辰翁的绝望,更是所有被碾碎在历史车轮下的微小生命的共同悲鸣。词人用154个字,让我们听见了文明劫波中最沉重的叹息。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天昏地暗
天昏地暗
tiān hūn dì àn

昏:天黑。天地昏黑无光。形容刮大风时漫天沙土的景象。也比喻政治腐败,社会黑暗。

八字没见一撇
八字没见一撇
bā zì méi jiàn yī piě

比喻事情毫无眉目,未见端绪。

鸣珂锵玉
鸣珂锵玉
míng kē qiāng yù

玉珂鸣响,佩玉铿锵。比喻显贵。

思贤如渴
思贤如渴
sī xián rú kě

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比喻迫切的想延致有才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