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

《大有》

戏马台前,采花篱下,问岁华、还是重九。

恰归来、南山翠色依旧。

帘栊昨夜听风雨,都不似、登归时候。

一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

红萸佩、空对酒。

砧杆动微寒,暗欺罗袖。

秋已无多,早是败荷衰柳。

强整帽檐侧,曾经向、天涯搔首。

几回忆、故国莼鲈,霜前雁后。

鉴赏

《大有》潘希白 · 深秋九日里的家国长叹

一、羁旅愁绪中的故园遥望
开篇以“戏马台前,采花篱下”的重阳景象起笔,看似闲适,却暗藏波澜。“恰归来”三字点明游子身份,南山翠色依旧,反衬人世沧桑。词人借“宋玉悲秋”“卫玠清瘦”典故(《楚辞》《世说新语》),将飘零之痛凝为“一片情怀,十分清瘦”的锥心之语。

二、词牌结构与情感跌宕
《大有》双调句式在此词中形成鲜明对比:
上片:重九风物(采菊登高)→ 昨夜风雨(“帘栊听雨”打破安宁)→ 瘦骨羁愁(典故直抒胸臆)
下片:过片“红萸佩、空对酒”陡转,“空”字道尽孤寂。衰柳败荷(“秋已无多”)暗喻南宋国运,寒砧欺袖的细节(“暗欺罗袖”)把微寒写得如刀锋刺骨。

三、语言艺术的孤峭之美

  1. 凝练动词刺穿愁肠
    “动微寒”的“动”字使寒气具象化;“搔首”动作(“天涯搔首”)活画焦虑之态,与辛弃疾“栏杆拍遍”异曲同工。
  2. 意象对比撕开裂痕
    “翠色依旧”与“败荷衰柳”的强烈反差,呼应词人“故国莼鲈”(《晋书·张翰传》)之思。结句“霜前雁后”以候鸟南飞反衬游子无归,时空张力令人窒息。

四、遗民词人的血泪书写
潘希白身为南宋遗民(据《全宋词》小传),词中“故国”绝非寻常乡愁。当他“强整帽檐”故作从容时,“天涯搔首”的肢体语言早已泄露亡国之痛。这种将家国巨变融入个人羁旅的笔法,与李清照南渡后“寻寻觅觅”的叠字悲吟血脉相通。


教学启示

  • 德育落点:结合作者宋遗民身份,引导学生体会“故国莼鲈”背后的忠贞气节。
  • 审美钥匙:聚焦“暗欺罗袖”“霜前雁后”等句,感受宋词以细节撬动宏情的艺术魅力。
  • 延伸对比:可与李清照《声声慢》共读,体会不同词人如何书写“秋日孤愁”这一母题。

:词牌《大有》源自《易经》“大有卦”,象征丰盈,此处反衬词境苍凉,暗含时代反讽。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天昏地暗
天昏地暗
tiān hūn dì àn

昏:天黑。天地昏黑无光。形容刮大风时漫天沙土的景象。也比喻政治腐败,社会黑暗。

八字没见一撇
八字没见一撇
bā zì méi jiàn yī piě

比喻事情毫无眉目,未见端绪。

鸣珂锵玉
鸣珂锵玉
míng kē qiāng yù

玉珂鸣响,佩玉铿锵。比喻显贵。

思贤如渴
思贤如渴
sī xián rú kě

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比喻迫切的想延致有才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