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台春

《帝台春》

作者:宋• 李甲

芳草碧色,萋萋遍南陌。

暖絮乱红,也知人、春愁无力。

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

到今来,海角逢春,天涯为客。

愁旋释。

还似织。

泪暗拭。

又偷滴。

谩伫立、遍倚危阑,尽黄昏,也只是、暮云凝碧。

拼则而已今拼了,忘则怎生便忘得。

又还问鳞鸿,试重寻消息。

鉴赏

李甲《帝台春》深度解析:天涯倦客的春愁三重奏

一、情感脉络:春愁织就的漂泊者心曲
上片以乐景写哀情:“芳草碧色”本是盎然春意,却因“遍南陌”显出无边寂寥;“暖絮乱红”本属明媚之景,偏接“春愁无力”,以物我交感手法(《唐宋词鉴赏方法论》)凸显游子孤寂。由眼前景触发“忆得”二句,当年寒食节与伴侣“拾翠携赏”的温馨,与“海角逢春,天涯为客”的现状形成刀割般的对比——羁旅漂泊之痛跃然纸上。

下片情感如浪叠涌:

  • “愁旋释,还似织”用蛛网喻愁绪缠结难解
  • “泪暗拭,又偷滴”以隐秘动作写刻骨悲情
  • “谩伫立”三句:黄昏独倚栏杆,唯见“暮云凝碧”,空间寂寥感达至顶峰
  • 矛盾爆发点:“拼则而已今拼了,忘则怎生便忘得!”(拼尽力气想放下,却根本忘不掉)口语化直白倾诉,道尽挣扎无果的绝望
  • 微弱希望:结尾“问鳞鸿”(鱼雁传书典故)试图重寻旧情,为全篇留下余哀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拭泪-滴泪”“拼忘-难忘”等矛盾行为,体会复杂心理;结合“暮云凝碧”的苍茫意象,理解空间对情感的压迫感。

二、结构妙笔:双调词牌的螺旋式抒情
《帝台春》属双调词牌,上下片分工鲜明:

  • 上片铺陈场景:由春景(芳草暖絮)→追忆(拾翠旧游)→现状(天涯为客),完成时空转换
  • 下片聚焦心绪:过片“愁旋释”四句用三个三字短句加速情感节奏,如愁绪迸发;继而“伫立倚栏”拉长时空,至“拼则忘则”达到矛盾顶峰,结构张弛有致(参考《填词图谱》)。

三、语言艺术:俗雅相生的情感爆破点

  1. 叠字递进:“萋萋”状芳草茂盛,暗含“王孙游兮不归”典故(《楚辞》),奠定漂泊基调
  2. 动词炼字:“乱红”的“乱”字写飞花无序,投射心绪纷杂;“遍倚危阑”的“遍”字,写尽栏杆拍遍的焦灼
  3. 白话力量:“拼则而已今拼了,忘则怎生便忘得”突破雅言传统,似哽咽自语,成为全词情感制高点,比直白抒情更具感染力(《宋词口语化研究》)。

四、词人背景:沉沦文人的时代剪影
李甲(生卒不详)为北宋元祐年间文人,据《宋诗纪事》载其“沉沦下僚”。此词将个人漂泊之痛置于春景中,折射出北宋中后期文人普遍的仕途困顿感。其词风介于柳永之俗与秦观之雅间,下片爆发的口语化抒情,可视为婉约词中的“变调”。

五、教学应用建议

  1. 写作迁移:模仿“暖絮乱红,也知人春愁无力”的移情手法,写一段景情交融的短文
  2. 情感体验:分组朗读下片,感受三字句的急促节奏与长句的绵长哀愁对比
  3. 对比阅读
    • 同写春愁:对比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的雍容节制
    • 同用口语:对比李清照“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凄婉

名句鉴赏重点
“拼则而已今拼了,忘则怎生便忘得”

  • 俚语入词形成情感爆破力
  • “拼”与“忘”的反复撕扯,具象化内心挣扎
  • 可联系当下“断舍离”话题讨论情感困境

这首冷门佳作证明:宋词不止有苏辛的豪迈、周姜的雅致,更有无数无名者用生命的刻痕写就的血泪文字。在“遍倚危阑”的黄昏剪影里,我们仍能触碰到千年之前那颗滚烫而疲惫的心。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不可终日
不可终日
bù kě zhōng rì

终日:从早到晚,一天。一天都过不下去。形容局势危急或心中极其恐慌不安。

箕山挂瓢
箕山挂瓢
jī shān guà piáo

用为隐居不仕之典。

黑天半夜
黑天半夜
hēi tiān bàn yè

指深更半夜。

轻怜重惜
轻怜重惜
qīng lián zhòng xī

形容百般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