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

《点绛唇》

作者:宋• 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

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今何许。

凭栏怀古。

残柳参差舞。

鉴赏

姜夔《点绛唇》:荒寒山水中的文人孤魂

这首姜夔途经吴松时所作的小令,以凝练笔触勾勒出南宋文人的精神困境。全词借荒寒山水为镜,映照出漂泊者的灵魂孤影。

一、天地萧瑟中的漂泊感

开篇“燕雁无心”便定下苍茫基调。北来的燕雁(一说北雁南飞)掠过太湖西畔,仿佛被流云裹挟着远去(“随云去”)。“无心”二字尤妙——雁本无情,词人却将自身漂泊无依的茫然投射于飞鸟。据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此词作于1191年冬,正是姜夔长期寄居江湖之际。三个冷色调意象:失群的雁、流动的云、无心的鸟,构成动态的苍凉画卷。

二、拟人山水的精神共鸣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是千古奇语。山峰竟如清瘦苦吟的诗人,酝酿(商略)着黄昏冷雨。钱钟书《谈艺录》指出此为“通感”妙用:视觉的“清”与味觉的“苦”交融,将雨前阴郁转化为可咀嚼的愁绪。这种苦寒意境,正是词人“野云孤飞”式人格的外化。


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对比杜甫“感时花溅泪”——同是拟人,杜诗是情感迸发,姜词则是冷隽的哲学沉思。


三、凭栏怀古的深层隐喻

下片聚焦人文意象。“第四桥”即吴江甘泉桥,“天随”指唐代隐士陆龟蒙(号天随子)。姜夔在《三高祠》诗中曾言“沉思只羡天随子”,可见精神共鸣。“拟共天随住”是双重幻灭:既无法归隐(陆龟蒙的时代已逝),更无处报国(南宋朝廷偏安)。结尾“残柳参差舞”以衰败之景收束:枯柳在寒风中乱舞,恰似词人零乱无依的心绪。


修辞密码

  1. 用典暗线:陆龟蒙《自遣诗》“殷勤谢汝莫相猜,归来长短同群去”的隐逸理想,反衬姜夔的现实困顿
  2. 动词炼字:“商略”(商议)赋予山雨灵性,“舞”字使残柳具颓废动感

四、文人困境的现实映射

姜夔终生布衣,依人幕下。据《宋史翼》载,他屡试不第,“家无立锥”,其词中清冷意境正是生存困境的艺术转化。结尾“凭栏怀古”的沉默姿态,比辛弃疾“把吴钩看了”的激愤更显绝望——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文人只能与残柳共舞于历史废墟。

课堂实践: 请学生寻找现代社会中“数峰清苦”式的孤独意象(如深夜便利店灯光/地铁末班车),体会古典意境如何穿透时空。

这首仅41字的《点绛唇》,如一幅水墨氤氲的册页。姜夔以枯淡之笔写浓愁,在残山剩水间雕刻出南宋文人永恒的精神雕像——那在黄昏雨幕中,与清苦峰峦一同沉默的孤独灵魂。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劫富济贫
劫富济贫
jié fù jì pín

劫:强取;济:救济。夺取富人的财产,救济穷人。

雕楹碧槛
雕楹碧槛
diāo yíng bì kǎn

雕镂彩绘的柱子和碧色栏杆。

小德出入
小德出入
xiǎo dé chū rù

小德:小节;出入:偏离标准。指不必严格要求的一些小节。

风信年华
风信年华
fēng xìn nián huá

指女子二十四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