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皎惊乌栖不定。
更漏将残,辘,牵金井。
唤起两眸清炯炯。
泪花落枕红棉泠。
执手霜风吹鬓影。
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
楼上阑干横斗柄。
露寒人远鸡相应。
月皎惊乌栖不定。
更漏将残,辘,牵金井。
唤起两眸清炯炯。
泪花落枕红棉泠。
执手霜风吹鬓影。
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
楼上阑干横斗柄。
露寒人远鸡相应。
一、时空交织的离别画卷
周邦彦以精密的时间线索建构全词:上片聚焦黎明前夕的室内场景。“月皎惊乌栖不定”以月光惊鸟暗示离人无眠,“更漏将残”点明破晓将至。最精妙处在“唤起两眸清炯炯”——看似被汲水声(辘轳牵金井)唤醒,实则以清澈眼神反衬彻夜未合眼的煎熬(《唐宋词格律》)。泪浸红棉而觉“泠”(寒冷),触觉与视觉交融,写尽孤枕寒凉的离愁。
下片转入晨霜送别的户外场景。“执手霜风吹鬓影”如电影特写:寒风中交织的发丝与紧握的双手,将“徊徨”不舍的步履、“愁难听”的哽咽言语具象化。结尾“楼上阑干横斗柄”仰望北斗横斜,“露寒人远鸡相应”俯听晨鸡互鸣,空间纵深感中暗藏孤独——天地愈广阔,离人愈渺小(《宋词鉴赏辞典》)。
二、婉约词派的感官密码
通感修辞
“红棉泠”以触觉温度写泪痕,“愁难听”将情绪投射于听觉,符合周邦彦“格律精严而意境婉曲”的特点(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
动静相生
月惊乌啼(动)→泪落枕寂(静)→执手风吹(动)→鸡鸣人远(静),在动静交替中深化“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离情。
意象象征
“霜风”喻离别凛冽,“斗柄”指时间流逝,“寒露”寓心境凄冷,物象皆着离人色彩。
三、教学实践启示
情感体验课
引导学生绘制“时间轴”:月光惊鸟(三更)→更漏将残(五更)→晨鸡报晓(黎明),体会时间推移中愁绪的累积过程。
写作迁移练
仿写“两眸清炯炯”类矛盾修辞:用外在状态(清亮眼神)反衬内在状态(熬夜红肿),掌握婉约派“含蓄写深情”的笔法。
四、知人论世解词心
周邦彦时任溧水县令(据《宋史·文苑传》),此词或是宦游途中所作。北宋后期党争频仍,文人多有身世飘零之叹。词中“去意徊徨”不仅写儿女离情,更暗含士大夫对前途未卜的忧思,使寻常离别升华为时代剪影。
教学点睛:
对比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的直白与周邦彦“泪花落枕红棉泠”的蕴藉,可直观感受婉约词中“浓情淡写”的艺术梯度。引导学生关注“泠”字——既是泪湿枕芯的物理冷感,更是心被离愁浸透的生命寒意,一词双关见匠心。
白丁:没有功名的平民。泛指粗俗之辈。
受宠或受辱都毫不计较。常指一种通达的超绝尘世的态度。
切:切合;中:恰好对上;弊:害处。指发表的言论正好击中当时社会的弊病。
巧妙的言辞,锋利的口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