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

《定风波》

作者:宋•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鉴赏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深度解析

一、主题与情感:超然人生的哲学咏叹

核心主题:面对人生风雨的豁达智慧

  • 上片抗争姿态
    “莫听穿林打叶声”以命令式开篇,将自然风雨升华为人生困境;“竹杖芒鞋轻胜马”用平民道具颠覆贵族意象,展现精神对物质的超越(德育切入点:逆境中的价值观重塑)。
  • 下片心灵顿悟
    “山头斜照却相迎”暗喻希望永存,结句“也无风雨也无晴”以双重否定达成禅宗式空明境界,揭示真正的平静源于内心(哲学切入点:破除二元对立的生命智慧)。

二、词牌与结构:跌宕中的精神升华

《定风波》词牌特色

  • 双调62字,上片三平韵两仄韵,下片两平韵四仄韵(《钦定词谱》),平仄交替如风雨起伏。
  • 结构精妙
    段落 功能 例证
    上片 外在抗争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过片 触觉转折 “微冷”二字独立成句
    下片 内在超脱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过片“微冷”如电影特写,身体感受触发精神觉醒,完成从“任平生”豪迈到“无晴雨”彻悟的升华。

三、语言艺术:动词与矛盾修辞的张力

1. 动态动词构筑精神肖像

  • “吟啸”展露天籁般的从容,“任”字千斤之力托举豁达,与“拍遍栏杆”(辛弃疾)的激愤形成豪放派内在差异。

2. 矛盾修辞暗藏禅机

  • “无风雨无晴”消解自然属性,用空白创造无限精神空间,较之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意象,更显思想穿透力。

3. 口语入词的韵律革新

  • “谁怕”“微冷”等短语打破典雅范式,似与天地对话(教学提示:引导学生体会苏轼“以俗为雅”的语言革命)。

四、词人背景:黄州时期的灵魂涅槃

创作背景(据《苏轼年谱》):

  • 元丰五年(1082)苏轼贬谪黄州第三年春,与友郊游遇雨。此时距“乌台诗案”死里逃生仅三年。
  • 精神蜕变轨迹
    早期杭州词多清新(如“欲把西湖比西子”)→ 黄州时期淬炼出“天地不能以一瞬”的宇宙观 → 此词标志其完成苦难中的哲学飞跃(知人论世重点)。

五、教学应用建议

  1. 写作迁移
    • 模仿“也无风雨也无晴”句式创作人生格言,例如“成败得失俱往矣”。
  2. 跨媒介解读
    • 对比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分析儒释道三家逆境观差异。
  3. 德育实践
    • 开展“我的风雨日记”活动,引导学生用苏轼视角记录挫折与成长。

经典启示
苏轼用一首《定风波》将泥泞沙湖道化为中华精神坐标。当竹杖叩击山石的清响穿越千年,我们依然能听见那声宣告:真正的晴空不在天际,而在觉醒者的眉宇之间。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不可终日
不可终日
bù kě zhōng rì

终日:从早到晚,一天。一天都过不下去。形容局势危急或心中极其恐慌不安。

箕山挂瓢
箕山挂瓢
jī shān guà piáo

用为隐居不仕之典。

黑天半夜
黑天半夜
hēi tiān bàn yè

指深更半夜。

轻怜重惜
轻怜重惜
qīng lián zhòng xī

形容百般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