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绿峨峨,纤琼皎皎,倒压波痕清浅。
过眼年华,动人幽意,相逢几番春换。
记唤酒寻芳处,盈盈褪妆晚。
已销黯。
况凄凉、近来离思,应忘却、明月夜深归辇。
荏苒一枝春,恨东风、人似天远。
纵有残花,洒征衣、铅泪都满。
但殷勤折取,自遣一襟幽怨。
层绿峨峨,纤琼皎皎,倒压波痕清浅。
过眼年华,动人幽意,相逢几番春换。
记唤酒寻芳处,盈盈褪妆晚。
已销黯。
况凄凉、近来离思,应忘却、明月夜深归辇。
荏苒一枝春,恨东风、人似天远。
纵有残花,洒征衣、铅泪都满。
但殷勤折取,自遣一襟幽怨。
法曲献仙音原为唐代法曲,入宋后成词牌,双调体式天然承载跌宕情感。本词上片铺陈梅姿与旧游:开篇层绿纤琼绘梅色,过眼年华忆风流;下片骤转亡国哀思:从“已销黯”三字裂帛而起,至折梅自遣终篇。过片处“况凄凉”如刀锋转折,将个人离思直刺入故国沉沦的深渊。
王沂孙以南宋遗民身份(据《宋史翼》),借梅寄寓黍离之悲:
教学启示:赏析时可引导学生勾连“归辇”“铅泪”等典故,理解咏物词中“梅即故国”的隐喻体系,体会遗民文学“以艳笔写哀肠”的独特审美。
词人操纵时空如运悲刃:
graph LR
A[上片时空] -->|当下梅景| B(层绿纤琼倒压清波)
A -->|往昔记忆| C(唤酒寻芳盈盈褪妆)
D[下片时空] -->|现实离思| E(凄凉销黯人似天远)
D -->|隐喻国殇| F(明月忘辇铅泪征衣)
B --> G[交汇处:残花]
C --> G
E --> G
F --> G
G --> H((折梅自遣幽怨))
“残花”成为联结今昔、沟通个人与家国的悲情枢纽,最终“折取”动作徒留“自遣”的苍凉回声。
作为南宋咏物词代表(参考《唐宋词流派史》),本词呈现:
末句“但殷勤折取”揭示遗民精神内核:
纵有残山剩水(残花),纵怀铅泪幽怨,仍要以折梅姿态守护文化根脉。这种在绝境中存续风雅的执着,恰是中华文明韧性的缩影。
教学延展:
此词如一枚浸透泪水的玉簪,一端绾着临安城头的月光,一端刺入遗民泣血的心脏。王沂孙以梅骨为笔、铅泪为墨,在宋词星空划出一道凄艳的弧光。
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
计:计策、计谋。心里突然有了计策。
形容心里有事,吃东西也不香。同“食不甘味”。
指妇女丧夫后守节不嫁。同“柏舟之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