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箫吟・芳草

《凤箫吟・芳草》

作者:宋• 韩缜

锁离愁,连绵无际,来时陌上初熏。

绣帏人念远,暗垂珠泪,泣送征轮。

长亭长在眼,更重重、远水孤云。

但望极楼高,尽日目断王孙。

消魂。

池塘别后,曾行处、绿妒轻裙。

恁时携素手,乱花飞絮里,缓步香。

朱颜空自改,向年年、芳意长新。

遍绿野,嬉游醉眠,莫负青春。

鉴赏

《凤箫吟・芳草》赏析:春草寄别情,永恒映须臾


一、主题与情感:离愁别恨中的生命哲思

此词以“芳草”为线,串起三重情感:

  • 离别之苦:开篇“锁离愁”三字如重门紧闭,陌上初生的春草(“陌上初熏”)与无边的愁绪交织。“泣送征轮”“目断王孙”以泪眼与遥望,写尽送别之痛。
  • 旧梦之思:下片“池塘别后”陡转回忆。“绿妒轻裙”以草色妒忌罗裙之艳,奇思妙想间尽显往昔甜蜜;“携素手”漫步飞花(“乱花飞絮里”)的温存,反衬当下孤寂。
  • 永恒之叹:词末升华至哲理——“朱颜空自改”道尽人生易老,“芳意长新”却见草木永恒。结句“嬉游醉眠,莫负青春”的劝慰,隐含对短暂人生的珍视。

    教学提示:可引导学生对比“人的易逝”与“自然的永恒”,理解宋代文人对生命意识的觉醒(契合德育中的生命教育)。


二、词牌与结构:双调中的时空跳跃

《凤箫吟》为双调词牌,上下片结构精巧:

  • 上片写现实离别:从“锁离愁”到“目断王孙”,场景由陌上到高楼,空间延伸暗示愁绪蔓延。
  • 下片忆往昔欢愉:“消魂”二字过片(相当于转折句),瞬间切入回忆池塘游春、携手同游的画面。
  • 结尾哲理收束:末三句跳出个人感伤,以“遍绿野”回归芳草意象,劝人珍惜当下,形成“现实—回忆—超脱”的情感闭环。

三、语言与修辞:炼字奇绝,意象灵动

  • 动词炼意:“锁”字囚禁离愁,“妒”字赋草人性,寻常字眼顿生奇趣。
  • 对比映衬:“朱颜改”与“芳意新”的强烈反差,凸显人生与自然的矛盾。
  • 白描写情:“暗垂珠泪”“缓步香茵”等句,以细节动作传递深情,含蓄隽永。

    关键词品读:“绿妒轻裙”——春草竟嫉妒罗裙的鲜绿,拟人手法将草木写得娇嗔鲜活,堪称神来之笔。


四、词人背景:宰相词中的隐秘柔情

韩缜身为北宋宰相(见《宋史·韩缜传》),罕有词作传世。此词却一洗庙堂之气:

  • 刚健中的婉约:作为政治家的韩缜,笔下却深婉细腻,印证宋代士大夫“诗庄词媚”的创作观。
  • 本事溯源: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载,此词作于韩缜奉使契丹离别之际,“锁离愁”或暗喻家国之忧。

五、教学应用建议

  1. 写作借鉴
    • 学用“芳草”等核心意象贯穿全篇,使抒情脉络清晰。
    • 模仿“绿妒轻裙”的拟人手法,训练新奇比喻。
  2. 对比阅读
    • 比照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草之韧劲,理解韩缜笔下草的“妒”与“新”。
  3. 哲思讨论
    • 围绕“朱颜空自改,芳意长新”展开辩论:永恒与短暂孰悲孰喜?

结语:韩缜以草寄情,于离愁中见永恒。词中“芳草”不仅是自然之物,更是情感的载体、哲思的媒介。读此词如漫步春野,离别的泪痕未干,生命的绿意已漫过心田。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理屈词穷
理屈词穷
lǐ qū cí qióng

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

计上心来
计上心来
jì shàng xīn lái

计:计策、计谋。心里突然有了计策。

食不知味
食不知味
shí bù zhī wèi

形容心里有事,吃东西也不香。同“食不甘味”。

柏舟之节
柏舟之节
bǎi zhōu zhī jié

指妇女丧夫后守节不嫁。同“柏舟之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