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八声甘州

《甘州・八声甘州》

作者:宋• 张炎

记玉关、踏雪事清游。

寒气脆貂裘。

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

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

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

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

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

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招来、不是旧沙鸥。

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

鉴赏

《八声甘州》——南宋遗民的泣血长歌

词人背景点睛
张炎生于南宋末代贵族世家(祖父张濡为南宋将领),宋亡后家族遭戮,本人流落江湖。这首词作于1290年北游元大都(今北京)南归途中,字字浸透遗民血泪(据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


一、亡国之痛的三重咏叹

  • 故国残梦
    "记玉关、踏雪事清游"——以"玉关"(玉门关)暗指南宋边塞旧事,"踏雪""脆貂裘"的清脆声响反衬现实如寒冰刺骨。上片结句"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红叶题诗典故反用,落叶尚知愁苦,人何以堪!

  • 身世飘零
    "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以折断的芦花自喻,既无春花的鲜艳,又无秋实的饱满,只剩"零落"躯壳承载整个萧瑟秋季,物我交融的悲怆令人窒息。

  • 孤绝守望
    "待招来、不是旧沙鸥":沙鸥喻故友,旧日知己或亡或散,眼前鸥鸟亦非当年。结尾"有斜阳处,却怕登楼":怕见斜阳中的故国山河,更怕登高时无人可语的孤独。宋亡后文人"登楼恐惧"的典型心理(参考王兆鹏《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


二、结构设计的哀婉交响

《八声甘州》双调九十七字,上下片各四平韵:

  1. 上片实景虚写
    "寒气脆貂裘"至"此意悠悠":北地风物皆成记忆残片,"脆"字既写貂裘冻裂声,更喻家国梦碎。
  2. 过片转折如裂帛
    "短梦依然江表"(江南残梦)骤然跌回现实,"老泪洒西州"(西州门为东晋哀悼胜地),涕泪横流中完成时空切换。
  3. 下片虚景实悲
    "载取白云归去"故作超脱,旋即被"问谁留楚佩"(《楚辞》解佩典故)拉回无望的等待,终陷于"怕登楼"的畏缩。

三、枯寂美学的修辞密码

  • 意象的死亡气息
    枯林、落叶、芦花、斜阳——所有意象皆褪去色彩,如一幅水墨残卷。尤其"零落一身秋":以"秋"为衣,将季节的衰飒具象为裹尸布。
  • 动作的无力感
    "折芦花赠远":赠花本雅事,但折断的芦花注定枯萎;"拍遍栏杆"是辛弃疾的激愤,张炎只敢"怕登楼",畏缩动作更显精神阉割。
  • 色彩的刻意消弭
    全词回避鲜亮颜色,"白云""斜阳"本可明丽,却与"空怀感""怕"相连,成为刺目的苍白与血红。

教学启示:如何读懂遗民词?

  1. 意象解码训练
    引导学生对比:"枯林古道"与王维"长河落日圆"同写边塞,为何一衰飒一壮美?体会意象背后的情感投射。
  2. 动作心理分析
    设问:李清照"日晚倦梳头"与张炎"怕登楼",同是逃避行为,传递的伤痛层次有何不同?(前者伤己,后者伤国)
  3. 历史情境重现
    播放宋元崖山海战影像资料,感受"旧沙鸥"消散所指——十万南宋军民跳海殉国的历史现场。

张炎以枯笔写血泪的艺术成就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其"玉老田荒",正是这种将浓烈亡国恨淬炼成枯淡笔触的功力,使南宋遗民词抵达中国文学最幽深的悲怆之境。斜阳楼头那一转身的畏缩,比任何哭喊都更撕裂人心。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得未尝有
得未尝有
dé wèi cháng yǒu

指前所未有,今始得之。同“得未曾有”。

百足之虫,断而不蹶
百足之虫,断而不蹶
bǎi zú zhī chóng,duàn ér bù jué

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同“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截胫剖心
截胫剖心
jié jìng pōu xīn

砍断足胫,剖开心胸。后以“截胫剖心”为暴君酷虐残民之典。

悔罪自新
悔罪自新
huǐ zuì zì xīn

悔改罪行,重新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