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高阳台》

作者:宋• 张炎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

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

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

更凄然。

万绿西泠,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

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

莫开帘。

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鉴赏

张炎《高阳台》鉴赏:一曲南宋遗民的亡国悲歌

情感解析:深沉的亡国之恸

核心主题:亡国哀思与身世飘零(结合德育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 暮春之叹铺垫悲情:开篇“接叶巢莺,平波卷絮”以细腻白描勾勒西湖暮春,莺藏叶底、柳絮落水的静谧画面,暗藏“能几番游”的惊心诘问——春将尽,国已亡,还能有几次游赏?
  • 蔷薇意象深化凄怆:“到蔷薇、春已堪怜”借蔷薇花期暗示春事阑珊,南宋王朝如将逝之春般令人痛惜。“万绿西泠,一抹荒烟”更以刺目的色彩对比(葱绿对荒烟),直陈临安名胜西泠桥的破败(《武林旧事》载宋亡后西湖荒芜景象)。
  • 今昔对比泪染山河:下片“当年燕子知何处”化用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昔年繁华地“韦曲”“斜川”(代指杭州贵族园林)如今“苔深”“草暗”。结句“怕见飞花,怕听啼鹃”以双重“怕”字点破词人闭门避世的根源:飞花喻南宋残局凋零,杜鹃啼血(古传杜鹃泣血而鸣)暗喻故国之思泣血锥心。

结构解析:词牌与今昔双线交织

词牌特色:《高阳台》双调一百字,上下片各四平韵,宜抒缠绵哀婉之情。

  • 上片写景蓄势:从暮春实景(巢莺、卷絮)到蔷薇凋谢,再到“万绿”中突现“荒烟”,层层渲染衰颓之气。
  • 过片今昔转折:“当年燕子”三句为经典过片(承上启下),燕子无觅引出台榭荒芜,自然切换至历史纵深。
  • 下片直抒悲怀:以鸥鸟染愁(“新愁到鸥边”)、笙歌梦断(“无心再续”)直诉心境,“莫开帘”三句收缩于动作细节,愁绪凝为具象。

语言艺术:凝练字词与隐喻张力

  • 动词精准如刀:“卷絮”的“卷”字写尽柳絮委身波涛的无力感,“掩重门”的“掩”字透出刻意逃避的挣扎。
  • 叠词强化凄寂:上片“更凄然”独立成句,如一声哽咽中断叙述,比李清照叠字更显顿挫沉痛。
  • 典故暗藏血泪:“鸥边新愁”化用辛弃疾“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白鸥本逍遥象征,如今却愁染其身,隐喻遗民之悲无所逃遁。

词人背景:遗民血泪浇铸词魂

张炎作为南宋名将张俊六世孙(《宋史·张俊传》),宋亡后家族遭抄没,从贵胄沦为浪人。此词作于1276年元军攻陷临安后(据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其词风从早期婉丽转为苍凉,与李清照南渡后词风转变(从闺情到漂泊)异曲同工,皆因巨变摧折心魂。


教学应用建议

  1. 意象对比训练
    引导学生对比“万绿西泠”(想象中故国繁华)与“一抹荒烟”(现实中残山剩水),体会色彩反差中的情感张力。
  2. 角色代入写作
    以“当年燕子”视角,改写韦曲、斜川今昔变迁,深化对历史兴亡的具象认知。
  3. 声音意象品读
    重点解析“怕听啼鹃”——杜鹃啼声在古典诗词中的固定寓意(思归/哀亡),延伸至李商隐“望帝春心托杜鹃”等句,建立文化意象谱系。

结语:此词如一幅残破的南宋山水,表面淡墨写景,内里血泪斑斑。张炎以词人之笔,将个人身世之悲升华为时代挽歌,字字泣血,至今读来尤觉“荒烟”瘆骨,“啼鹃”刺心。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不可终日
不可终日
bù kě zhōng rì

终日:从早到晚,一天。一天都过不下去。形容局势危急或心中极其恐慌不安。

箕山挂瓢
箕山挂瓢
jī shān guà piáo

用为隐居不仕之典。

黑天半夜
黑天半夜
hēi tiān bàn yè

指深更半夜。

轻怜重惜
轻怜重惜
qīng lián zhòng xī

形容百般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