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高阳台》

修竹凝妆,垂杨驻马,凭阑浅画成图。

山色谁题,楼前有雁斜书。

东风紧送斜阳下,弄旧寒、晚酒醒馀。

自销凝,能几花前,顿老相如。

伤春不在高楼上,在灯前攲枕,雨外熏炉。

怕舣游船,临流可奈清臞。

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

莫重来,吹尽香绵,泪满平芜。

鉴赏

吴文英《高阳台》深度解析:一曲江南暮春的断肠长歌


一、主题与情感:暮春愁思的双重悲鸣

本词以暮春西湖为背景,层层递进展现身世之悲与家国之痛

  • 上片写景引愁:“东风紧送斜阳下”(“紧”字刺出时光催迫感)、“顿老相如”(以司马相如自喻,叹年华空逝),明写春逝,暗埋身世飘零之叹。
  • 下片愁绪爆发:“伤春不在高楼上”三句,将愁思从高处拽入个人幽闭空间(灯前攲枕、雨外熏炉),暗示故国沦丧后词人的精神流亡。“飞红若到西湖底”更以落花沉湖、鱼染愁肠的奇想,将个人哀伤扩张为时代悲鸣(南宋灭亡前夕的隐喻)。

教学切入点:末句“莫重来,泪满平芜”可关联家国情怀教育——柳絮如泪覆平原的意象,引导学生体会遗民对故土的沉痛祭奠。


二、词牌与结构:时空交错的哀婉乐章

《高阳台》词牌双调百字,上下片结构形成强烈对比

  • 上片以“修竹凝妆”的雅致起笔,至“雁斜书”尚存诗意,但“东风紧送斜阳”陡转萧瑟(过片转折如刀劈),终以“顿老相如”点破人生暮年之恸。
  • 下片直剖心迹:“伤春不在高楼上”颠覆传统登高模式,转向室内孤寂场景(灯、枕、雨、炉),最终以“愁鱼”“泪满平芜”将情感推向宇宙尺度。

词牌渊源:《高阳台》调名源自楚襄王游高唐遇神女的典故(宋玉《高唐赋》),吴文英反用其旖旎,注入末世哀音。


三、语言与修辞:幽邃意象的情感密码

吴文英(号梦窗)以密丽深涩著称,本词却见奇崛:

  • 通感造境:“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中,落花(视觉)搅动碧波(触觉),鱼竟生愁(拟人),打通感官界限,愁绪具象为水中生物。
  • 动词刺目:“紧送”(时光追杀)、“搅”(愁绪翻腾)、“吹尽”(生命凋零)等词如刀刻,强化毁灭感。
  • 色彩对照:上片“修竹”(青)、“垂杨”(绿)的鲜活,终被下片“飞红”(残花)、“泪满”(白絮)的惨淡吞噬。

教学聚焦:对比李清照“满地黄花堆积”与吴文英“泪满平芜”,前者是个人凄清,后者是山河同悲。


四、词人背景:末世文人的双重创伤

  • 身世飘零:吴文英终生布衣,辗转苏杭为幕僚,词中“怕舣游船,临流可奈清臞”正是其江湖倦客消瘦身影的写照(《宋史翼》载其“困踬以死”)。
  • 时代投影:此词作于南宋将亡之际(据夏承焘《吴梦窗系年》),末句“泪满平芜”的平原垂泪,实为预哭故国沦丧——四年后元军攻破临安,南宋覆灭。

流派特征:吴文英虽属婉约派,此词却在凄婉中藏沉郁悲壮,展现末世词风对流派的突破。


五、词句精析

  • “山色谁题?楼前有雁斜书”:雁阵如题字于青天,设问中暗含知音难觅的孤独,与下片“灯前攲枕”形成空间呼应。
  • “能几花前,顿老相如”:司马相如典(《史记》)既指才情,更叹人生短暂,“顿老”二字如惊雷,美好转瞬成空。
  • “吹尽香绵,泪满平芜”:柳絮(香绵)喻泪,覆盖原野(平芜),以轻柔之物写至深至重之痛,举重若轻的笔法震撼千古。

六、应用建议

  1. 写作借鉴:学习“愁鱼”式的超现实想象,将抽象情感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意象。
  2. 情感体悟:通过“灯前攲枕”等私密场景描写,体会以小空间承载大悲怆的写法。
  3. 历史关联:结合南宋灭亡史料解读末句,理解文学对历史的悲情预言。

清人陈廷焯评吴词“如蓬莱缥缈,何处仙踪”(《白雨斋词话》),此词正是以幻写真的巅峰之作——江南暮春的残景,终成一代王朝的凄美墓志铭。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面红颈赤
面红颈赤
miàn hóng jǐng chì

形容因激动或羞渐而脸色发红。同“面红耳赤”。

擦脂抹粉
擦脂抹粉
cā zhī mǒ fěn

犹言涂脂抹粉。

樗栎庸材
樗栎庸材
chū lì yōng cái

樗栎:不成材的树木。比喻平庸无用的人。常用作谦词。

七贞九烈
七贞九烈
qī zhēn jiǔ liè

旧时形容妇女无比贞节刚烈,宁死不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