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

《贺新郎》

深院榴花吐。

画帘开、衣纨扇,午风清暑。

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

早已有、游人观渡。

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

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致高如许。

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糈。

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

又说是、蛟馋龙怒。

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

聊一笑,吊千古。

鉴赏

《贺新郎·端午》鉴赏:清醒者的悲歌与历史的冷眼

主题情感:历史讽喻与清醒之痛

刘克庄借端午盛景翻出惊世骇俗之论,表面写民俗(“钗符艾虎”“争旗鼓”),实则刺向千年祭祀传统。下片以屈原“纫兰佩”的高洁标格(《离骚》“纫秋兰以为佩”),对比世人以角黍(粽子)投江媚蛟龙的荒唐(《荆楚岁时记》载投粽避蛟说)。最深刻处在于假设:若屈原看到今日浮华乱世(指南宋苟安),当年倒不如醉死少些痛苦——“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结尾“聊一笑,吊千古”的苦笑,道尽清醒者对沉沦时代的悲悯与无力。

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传统习俗的意义”与“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结合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价值观,开展思辨讨论。


结构与词牌:双片对比见锋芒

  1. 上片铺陈喧闹
    “深院榴花吐”至“浪花舞”,白描端午热闹:榴花、纨扇、儿童彩饰(“钗符艾虎”即头饰与艾草虎形辟邪物)、龙舟竞渡(“争旗鼓”)。而“老大慵作戏”的疏离姿态,已埋下批判伏笔。
  2. 过片陡转沉思
    “灵均标致高如许”急转入对屈原的追忆,用《离骚》意象“纫兰佩”“怀椒糈”(祭品),赞其品格如兰似玉。
  3. 下片刺破虚妄
    “谁信骚魂千载后”三句,直指投粽避蛟传说的荒诞,为结尾“醉死差无苦”的愤激之语张本。

贺新郎词牌特色:双调116字,上下片各十句六仄韵(本词押“吐、暑、虎、渡、鼓、舞/许、糈、黍、怒、苦、古”)。其跌宕声律适于抒发激越情绪,辛弃疾“甚矣吾衰矣”同属此类。


语言修辞:反讽笔法见风骨

  • 辛辣反讽
    “波底垂涎角黍”将神圣祭祀解构为蛟龙贪食,用“垂涎”一词亵渎神灵,撕破民俗表象。
  • 典故新解
    化用《楚辞·渔父》“众人皆醉我独醒”,反推“醉死差无苦”——若清醒只能面对更不堪的现实,沉醉反是解脱。
  • 动作写心
    “任陌头、年少争旗鼓”的“任”字,活画词人冷眼旁观之态;“聊一笑”的“笑”字,尽含无奈悲凉。

词人背景:江湖诗派的孤愤

刘克庄身为南宋末 “江湖诗派” 代表,亲历国势衰微(据《宋史》载其因《落梅》诗被劾“谤讪”)。此词作于理宗朝,当时临安端午奢华无度(《武林旧事》载“湖中画舫鳞集”),而北方故土沦丧。词中对民俗的批判(“蛟馋龙怒”)、对醉醒的颠覆,实为对朝廷苟安享乐的痛心疾首。

流派对照
婉约派如李清照写端午是“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长寿乐》);豪放派如苏轼“彩线轻缠红玉臂”(《浣溪沙》)。刘克庄却以 冷峻批判 独树一帜。


应用建议:思辨性写作范本

  1. 历史评论训练
    对比屈原《离骚》“虽九死其犹未悔”与本词“醉死差无苦”,分析知识分子在不同时代的困境选择。
  2. 民俗文化反思
    调研端午申遗资料,思考“传统文化符号是否可能异化”,结合词中“角黍垂涎”的隐喻展开论述。
  3. 反讽手法模仿
    尝试以现代节日(如春节、中秋)为背景,用幽默笔法揭示现象背后的社会问题。

词句精析

  • “老大逢场慵作戏”
    “慵”字既是年老体衰的实写,更是拒绝融入浮世狂欢的精神宣言。
  • “灵均标致高如许”
    “标致”指风骨气度,以“高如许”三重强调,为后文批判蓄势。
  • “把似而今醒到了”
    “把似”即“假如”,虚拟语气引出惊心假设——清醒面对乱世,比死亡更痛苦。

此词如一把淬毒的匕首,刺穿节庆的欢腾表皮,露出历史血淋淋的真相。刘克庄告诉我们:真正的纪念,从不是重复仪式,而是以屈原式的清醒直面当下。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勿谓言之不预也
勿谓言之不预也
wù wèi yán zhī bù yù yě

勿谓:不要说;预:预先。以后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指把话说在前面。

杀鸡哧猴
杀鸡哧猴
shā jī chī hóu

比喻惩罚一人以恐吓或警戒其他人。同“杀鸡骇猴”。

心焦如火
心焦如火
xīn jiāo rú huǒ

内心焦躁得如着火一般。形容焦灼难忍的心情,亦作“心焦如焚”。

吕安题凤
吕安题凤
lǚ ān tí fèng

比喻造访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