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

《贺新郎》

作者:宋• 潘汾

篆缕销香鼎。

翠沈沈、庭阴转午,画堂人静。

芳草王孙知何处,惟有杨花糁径。

正玉枕、瞢腾初醒。

门外残红春已去,镇无聊、酒厌厌病。

云髻,未整。

江南旧事休重省。

但天涯、寻消问息,断鸿难倩。

月满西楼凭阑久,依旧归期未定。

便只恐、瓶沈金井。

嘶骑不来银烛暗,枉教人、立尽梧桐影。

谁伴我,对鸾镜。

鉴赏

潘汾《贺新郎》深度赏析:闺中孤影的绝望守望

一、情感解析:春去人空的断肠之痛
这首词以细腻笔触勾勒出深闺女子春日迟暮中的孤寂与绝望。

  • 上片铺陈孤寂场景:“篆缕销香鼎”以香消暗示时光流逝,“翠沈沈庭阴转午”借庭院幽深写独处之闷,“芳草王孙知何处”化用《楚辞》典故,点明所思之人远游无迹。“酒厌厌病”更是将百无聊赖的病态心境具象化(情感教育切入点:引导学生体会古代女性情感压抑的生存困境)。
  • 下片深化绝望等待:“断鸿难倩”喻音信断绝,“瓶沉金井”用《乐府诗集》典故暗示情缘难续。结句“枉教人立尽梧桐影”中“立尽”二字,将梧桐树影移动的时间流逝感与伫立不动的凝固身影对照,刻画出近乎偏执的守望(情感递进:从寂寞到希望,最终坠入绝望深渊)。

二、结构特色:双调词牌的时空交织
《贺新郎》词牌双调结构被巧妙用于时空转换:

  • 上片聚焦闺阁:由焚香、庭院到杨花糁径的春日残景(“门外残红春已去”),空间由室内延伸至门外,时间锁定春日午后。
  • 下片拓展时空:“天涯”“断鸿”拓开空间维度,“月满西楼”转入夜晚,“立尽梧桐影”更暗示整夜伫立(过片功能:“江南旧事休重省”一句承上启下,将眼前景推向远方忆念)。

三、语言艺术:凝练意象与凄美修辞

  1. 通感妙用:“翠沈沈”以视觉之浓绿通感氛围之沉重,强化庭院的压抑感。
  2. 动作细节:“玉枕瞢腾初醒”的迷糊神态,“云髻未整”的慵懒妆容,白描手法活画失魂落魄之态。
  3. 典故新铸:“瓶沉金井”化用古乐府“莫作瓶落井,一去无消息”(《全宋词》笺注),喻情断不可挽回,比直白抒情更具冲击力。
  4. 时间意象:“梧桐影”既暗示漫长等待(树影随月移动),梧桐本身在诗词中亦常象征孤独(如温庭筠“梧桐树,三更雨”)。

四、词人背景与流派归属
潘汾(生卒不详)为南宋词人,此词承袭婉约派衣钵。全词未着一“愁”字而愁绪弥漫,未提“思”字而思情入骨:

  • 以闺阁器物(香鼎、玉枕)、自然景物(杨花、残红)为载体寄托深情
  • 情感表达含蓄蕴藉,“嘶骑不来银烛暗”仅通过灯火渐暗的细节,便写出希望随时间流逝熄灭的过程
  • 结句“谁伴我,对鸾镜”以镜中孤影收束,余韵悠长,深得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神髓

五、词句精析

  • “杨花糁径”:“糁”原指米粒,此处作动词喻杨花纷乱铺路,既写春残之景,又暗喻心绪纷杂。
  • “断鸿难倩”:鸿雁本可传书(《汉书·苏武传》典),而“断鸿”既指孤雁,亦喻音信断绝;“倩”作“请求”解,强化无奈感。
  • “瓶沈金井”:金井指雕栏之井,瓶沉井底喻情谊永绝,较直接抒情更显沉痛(典出《乐府诗集·估客乐》)。

教学建议:可对比李清照《声声慢》“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引导学生体会宋词中以具体场景浓缩漫长等待的笔法。组织学生寻找词中“时间推移线索”(香消→日斜→月满→烛暗→立尽树影),理解时空转换对情感的强化作用。

此词如一幅工笔仕女图:沉香氤氲的闺阁,满地杨花的庭院,西楼栏杆边的伶仃身影,在月光与烛影中凝成宋词里最凄美的剪影。潘汾以婉约之笔写尽人间至苦——不是生离,而是守望中逐渐湮灭的希望。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根连株拔
根连株拔
gēn lián zhū bá

指连根拔除。

采薪之疾
采薪之疾
cǎi xīn zhī jí

病了不能打柴。自称有病的婉辞。

邻女窥墙
邻女窥墙
lín nǚ kuī qiáng

战国时宋玉邻家有美女倾心于他,三年间常爬上墙头偷窥,但宋玉从未动心。后形容女子对男子的倾慕。

罪不可逭
罪不可逭
zuì bù kě huàn

罪责不可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