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听鹈。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绿树听鹈。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辛弃疾(1140–1207)是南宋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一生矢志抗金却屡遭排挤,词风慷慨激昂、深沉悲壮。这首《贺新郎》作于他晚年闲居时期,借鸟啼春逝和历史典故,抒发离别之痛与报国无门的孤愤。词牌《贺新郎》源自唐教坊曲,双调112字,上片写景抒情、下片用典深化,结构精巧如“文章转折”(过片设计),常用于表达送别主题(来源:《全宋词》及《词林纪事》)。下面,我将结合词句逐层解析这首词的鉴赏要点,帮助读者掌握宋词之美。
这首词的核心主题是 “人间离别”的永恒哀愁,但辛弃疾巧妙融入个人家国情怀,形成情感递进。上片以自然意象起兴:“绿树听鹈。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鹈、鹧鸪、杜鹃(古典诗词中象征哀鸣的鸟类)啼声不断,渲染出暮春凋零的悲凉氛围;“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直抒花落春逝的无奈,但笔锋一转,“算未抵、人间离别”点明主旨:自然之悲远不及人间别离之苦。这里,情感从景物哀伤升华到人生哲理,含蓄婉转地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焦虑。
下片则通过历史典故深化情感:“马上琵琶关塞黑”暗用王昭君出塞典故(《汉书·元帝纪》),写远赴边关的凄凉;“看燕燕,送归妾”化用《诗经》中送别场景;“将军百战身名裂”指李陵降匈奴后身败名裂(《史记·李将军列传》);“易水萧萧西风冷”借荆轲刺秦的悲壮(《史记·刺客列传》),营造“满座衣冠似雪”的肃杀。层层铺陈后,结尾“谁共我,醉明月”以孤独醉问收束,凸显词人报国无门、知己难寻的绝望。情感教育切入点:德育方面可引导学生体会爱国志士的坚守;审美启蒙则聚焦“哀而不伤”的古典美学——痛而不颓,悲中见壮(参考《唐宋词教学研究》)。
《贺新郎》作为南宋流行词牌,格律严谨:双调分上下两片,上片5句4仄韵,下片6句4仄韵,平仄交替营造节奏感(如“切”“歇”“别”等押韵字)。本词结构逻辑清晰:上片写景起兴,从鸟啼春逝过渡到离别之苦;下片用典抒情,通过历史人物(王昭君、李陵、荆轲)的悲剧,引申至自身际遇。过片处“看燕燕,送归妾”相当于文章“承上启下”:既承接上片的离别主题,又开启下片的慷慨悲歌。这种设计让情感层层递进,从个人哀愁升华为家国大义,教学时可类比“故事叙述的起承转合”,帮助读者理解词人如何借结构传递深沉情感。
辛弃疾以豪放派“气势磅礴”见长,语言凝练却意象灵动。关键修辞手法包括:
辛弃疾属豪放派,风格重“气势”与“现实关怀”,区别于婉约派的“情致缠绵”。本词充分体现其特色:典故中融入金戈铁马(如“将军百战”)呼应他抗金将领的身份(来源:《宋史·辛弃疾传》载其“志在恢复”)。结合生平,辛弃疾南渡后屡遭贬谪,词中“人间离别”不仅指个人离愁,更隐喻中原沦丧、志士离散的国恨。这种“知人论世”的解读框架,揭示豪放词的核心——个人情感与时代命运交融。教学时对比李清照婉约词(如《声声慢》),可突显流派差异:辛词如壮士长啸,李词如佳人低泣。
重点词义解析:
这首词可用于多场景学习:
辛弃疾的《贺新郎》以鸟啼起兴、典故收束,将离别之痛升华为时代悲歌,体现了宋词“小中见大”的艺术魅力。教学中可突出其情感张力与结构匠心,引导学生从词句入手,感受古典文学的不朽生命力。
指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到死后才能做出结论。同“盖棺论定”。
侯服:王侯之服;玉食:珍美食品。穿王侯的衣服,吃珍贵的食物。形容豪华奢侈的生活。
唐虞:唐尧、虞舜,传说中的古代圣帝贤君。旧指上古政治清明,人民康乐的理想时代。
掩护错误、文饰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