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连环

《解连环》

作者:宋• 张炎

楚江空晚。

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

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

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

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

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

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

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

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鉴赏

《解连环》·孤雁悲鸣中的遗民血泪

一、孤雁失群:遗民飘零的惊惶(上片)
开篇“楚江空晚”以空阔江天为背景,一只“怅离群万里”的孤雁骤然闯入画面。“自顾影、欲下寒塘”的细节白描,配合“沙净草枯,水平天远”的萧瑟秋景,将失群之雁的惊惶无依刻画入微。最精妙处在于雁阵传书的意象翻新——“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失群孤雁无法排成字形,只能寄托零星相思,暗喻南宋遗民无力组织抗元的悲怆(《宋史·张炎传》载其宋亡后流落江湖)。结拍“残毡拥雪”暗引苏武北海牧羊典故(《汉书·苏武传》),将孤雁与持节不屈的故人形象重合,家国之思喷薄欲出。

二、长门幽怨:亡国哀音的共鸣(下片)
“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将雁鸣幻化为冷宫琴声。长门宫典故(司马相如《长门赋》)暗指被掳北上的南宋宫眷,锦筝哀弦实乃天涯遗民共奏的亡国悲歌。词锋突转时,“想伴侣、犹宿芦花”的揣想,引出“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的戏剧性场景:孤雁幻想与伙伴玉关重逢却近乡情怯,正是遗民既盼复国又惧希望的矛盾心态。结尾“未羞他、双燕归来”的自嘲尤显沉痛——画帘双燕的团圆,反照孤雁(遗民)无家可归的绝境。

三、咏物神技:比兴寄托的巅峰

  1. 意象三重奏
    孤雁(飘零遗民)—残毡(守节志士)—长门(亡国宫阙),三组意象环环相扣,将个人离群之痛升华为时代悲歌。
  2. 通感妙笔
    “锦筝弹怨”使无形雁鸣化作可触的凄切琴弦,听觉与触觉交融强化哀情。
  3. 时空折叠
    从眼前“沙净草枯”到幻想中“玉关重见”,虚实交错拓展了情感维度。

四、教学聚焦

  • 德育启示:通过孤雁的坚守,理解遗民的气节(如结拍宁守孤独不羡双燕的抉择)
  • 审美训练:重点赏析“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的创意比喻,体会宋词化典无形的艺术
  • 群文拓展:对比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的孤傲,感悟咏物词托物言志的传统

此词被推为“咏雁三绝”之首(与史达祖《双双燕》、姜夔《齐天乐》并称),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盛赞:“玉田《解连环》一阕,苍凉激楚,即以为《离骚》之续可也。”孤雁的每一片羽毛,都浸染着故国残阳的血色。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得未尝有
得未尝有
dé wèi cháng yǒu

指前所未有,今始得之。同“得未曾有”。

百足之虫,断而不蹶
百足之虫,断而不蹶
bǎi zú zhī chóng,duàn ér bù jué

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同“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截胫剖心
截胫剖心
jié jìng pōu xīn

砍断足胫,剖开心胸。后以“截胫剖心”为暴君酷虐残民之典。

悔罪自新
悔罪自新
huǐ zuì zì xīn

悔改罪行,重新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