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江空晚。
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
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
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
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
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
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
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
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楚江空晚。
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
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
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
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
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
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
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
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一、孤雁失群:遗民飘零的惊惶(上片)
开篇“楚江空晚”以空阔江天为背景,一只“怅离群万里”的孤雁骤然闯入画面。“自顾影、欲下寒塘”的细节白描,配合“沙净草枯,水平天远”的萧瑟秋景,将失群之雁的惊惶无依刻画入微。最精妙处在于雁阵传书的意象翻新——“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失群孤雁无法排成字形,只能寄托零星相思,暗喻南宋遗民无力组织抗元的悲怆(《宋史·张炎传》载其宋亡后流落江湖)。结拍“残毡拥雪”暗引苏武北海牧羊典故(《汉书·苏武传》),将孤雁与持节不屈的故人形象重合,家国之思喷薄欲出。
二、长门幽怨:亡国哀音的共鸣(下片)
“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将雁鸣幻化为冷宫琴声。长门宫典故(司马相如《长门赋》)暗指被掳北上的南宋宫眷,锦筝哀弦实乃天涯遗民共奏的亡国悲歌。词锋突转时,“想伴侣、犹宿芦花”的揣想,引出“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的戏剧性场景:孤雁幻想与伙伴玉关重逢却近乡情怯,正是遗民既盼复国又惧希望的矛盾心态。结尾“未羞他、双燕归来”的自嘲尤显沉痛——画帘双燕的团圆,反照孤雁(遗民)无家可归的绝境。
三、咏物神技:比兴寄托的巅峰
四、教学聚焦
此词被推为“咏雁三绝”之首(与史达祖《双双燕》、姜夔《齐天乐》并称),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盛赞:“玉田《解连环》一阕,苍凉激楚,即以为《离骚》之续可也。”孤雁的每一片羽毛,都浸染着故国残阳的血色。
指前所未有,今始得之。同“得未曾有”。
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同“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砍断足胫,剖开心胸。后以“截胫剖心”为暴君酷虐残民之典。
悔改罪行,重新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