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春去。
春去人间无路。
秋千外、芳草连天,谁遣风沙暗南浦。
依依甚意绪。
漫忆海门飞絮。
乱鸦过,斗转城荒,不见来时试灯处。
春去。
最谁苦。
但箭雁沉边,梁燕无主。
杜鹃声里长门暮。
想玉树凋土,泪盘如露。
咸阳送客屡回顾。
斜日未能度。
春去。
尚来否。
正江令恨别,庾信愁赋。
苏堤尽日风和雨。
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
人生流落,顾孺子,共夜雨。
送春去。
春去人间无路。
秋千外、芳草连天,谁遣风沙暗南浦。
依依甚意绪。
漫忆海门飞絮。
乱鸦过,斗转城荒,不见来时试灯处。
春去。
最谁苦。
但箭雁沉边,梁燕无主。
杜鹃声里长门暮。
想玉树凋土,泪盘如露。
咸阳送客屡回顾。
斜日未能度。
春去。
尚来否。
正江令恨别,庾信愁赋。
苏堤尽日风和雨。
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
人生流落,顾孺子,共夜雨。
这首词以三叠“春去”为骨架,表面写春归,实则痛悼南宋灭亡。全词以沉郁顿挫的笔触,勾勒出山河破碎后遗民的锥心之痛。
教学提示:结合南宋灭亡史料,引导学生理解词中“春”的象征意义,培养家国情怀。
《兰陵王》三叠长调如三重悲歌:
结构精妙:每叠以“春去”起句,情感从“惊痛”到“泣血”再到“死寂”,如浪潮层层推进。
意象群构建
白描中的惊心
“乱鸦过,斗转城荒” 仅六字,乌鸦掠过头顶,星斗移位,城池成墟——三个动态镜头写尽王朝崩毁的瞬间。
结句的永恒孤寂
“顾孺子,共夜雨” 以小儿子的形象收束:遗民如飘萍,唯能在冷雨中紧拥幼子取暖。没有呼号却字字剜心。
刘辰翁亲历宋元易代(据《须溪先生集》),其词风从早期清丽转向后期沉痛。此词作于临安沦陷后,与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的壮烈不同,刘辰翁以“春去”为眼,写出了遗民视角的钝痛——如“咸阳送客屡回顾”中被驱离故都者一步三回头的姿态,正是百万江南遗民的血泪缩影。
对比阅读:
写作启示:
学习“苏堤尽日风和雨”的隐喻手法——风雨中的苏堤既是实景,更是风雨飘摇的南宋江山的写照,在创作中可尝试此类双关意象的营造。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刘辰翁笔下连天芳草、堤上风雨,无不浸透亡国血泪。此词如杜鹃啼血,三唤“春去”而三折其肠,在宋末词坛的暮色中,留下一道惊心动魄的闪电。
昏:天黑。天地昏黑无光。形容刮大风时漫天沙土的景象。也比喻政治腐败,社会黑暗。
比喻事情毫无眉目,未见端绪。
玉珂鸣响,佩玉铿锵。比喻显贵。
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比喻迫切的想延致有才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