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王

《兰陵王》

卷朱箔。

朝雨轻阴乍阁。

阑干外,烟柳弄晴,芳草侵阶映红药。

东风妒花恶。

吹落。

梢头嫩萼。

屏山掩,沈水倦熏,中酒心情怕杯勺。

寻思旧京洛。

正年少疏狂,歌笑迷著。

障泥油壁催梳掠。

曾驰道同载,上林携手,灯夜初过早共约。

又争信漂泊。

寂寞。

念行乐。

甚粉淡衣襟,音断弦索。

琼枝璧月春如昨。

怅别后华表,那回双鹤。

相思除是,向醉里、暂忘却。

鉴赏

张元干《兰陵王》:乱世浮萍的血泪悲歌

关键词:国破之痛、漂泊之哀、今昔对照


一、主题与情感:汴梁残梦中的血泪长叹

此词作于北宋灭亡后,张元干流落江南之际。字字泣血,饱含三重悲情:

  • 家国沦亡之恸:“寻思旧京洛”直指故都汴梁,“正年少疏狂”至“早共约”的华灯游宴,与“又争信漂泊”的现实形成惨烈反差(《宋史》载靖康之变后士人流徙惨状)。
  • 个体飘零之哀:“中酒心情怕杯勺”以畏酒写愁极,“粉淡衣襟,音断弦索”暗示旧日欢歌尽散,唯余“寂寞”蚀骨。
  • 永失故土之憾:“怅别后华表,那回双鹤”化用《搜神后记》丁令威化鹤归辽典故,哀叹山河易主,归乡无望。

情感教育点:引导学生体会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交织,理解“漂泊”背后民族苦难的沉重。


二、词牌与结构:三迭悲歌的时空转换

《兰陵王》原为唐教坊曲,三迭长调适于铺陈复杂情感:

  • 上片悲春:由“朝雨轻阴”的阴郁春景,到“东风妒花恶”的摧花隐喻,暗喻金兵铁蹄践踏(“吹落梢头嫩萼”),最终聚焦词人“怕杯勺”的颓唐醉态。
  • 中片忆昔:“寻思旧京洛”开启回忆闸门,“障泥油壁催梳掠”(华美马车)、“驰道同载”(御道同游)、“上林携手”(皇家园林)等密集意象,堆砌出汴梁极盛之景。
  • 下片伤今:“甚粉淡衣襟”重回现实,乐尽人散,“琼枝璧月春如昨”虚写旧梦之美,反衬“华表双鹤”的永恒怅惘,结句“向醉里、暂忘却”是泣血之下的徒劳挣扎。

结构精妙:今—昔—今的时空回环,强化了理想与现实撕裂的痛感,过片“寻思”“又争信”等词自然流转,如断弦续续。


三、语言艺术:沉郁意象与顿挫笔力

  1. 隐喻刺心
    “东风妒花恶”以妒风摧花喻金兵南侵;“芳草侵阶”暗指故国沦陷,杂草蔓生宫阙(原句“芳草侵阶映红药”)。
  2. 今昔对撞
    “灯夜初过早共约”的汴梁彻夜欢宴,与“音断弦索”的江南死寂形成骇人静默;“琼枝璧月春如昨”的璀璨幻象,直跌入“怅别后华表”的苍凉现实。
  3. 动作写情
    “屏山掩,沈水倦熏”以“掩屏”“倦熏”的慵懒动作,透出心灰意冷;“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辛弃疾)式的激愤在此化为“怕杯勺”的逃避,更显沉痛。

教学聚焦:引导学生抓住“妒花恶”“侵阶”“音断”等词,体会意象背后的象征意味;对比上下片动词“催梳掠”的热烈与“倦熏”的颓唐,感受情感落差。


四、词人背景:南渡文人的血泪样本

张元干属南宋豪放派词人,亲历靖康之变。其词早年多婉丽之作,南渡后转为悲壮(《宋词通论》)。本词将个人情爱(“上林携手”)与家国之恨熔铸一体,展现婉约词风向豪放悲歌的蜕变。作为历史见证者,他的“旧京洛”之思,实为一代遗民的集体记忆。


五、经典词句解析

“怅别后华表,那回双鹤”
典出《搜神后记》:丁令威学道成仙,化鹤归辽,栖于城门华表柱。此处反用其意:词人怅望故国,却再无仙鹤能带回太平消息,唯有永恒的别离。

“相思除是,向醉里、暂忘却”
“相思”非儿女私情,而是对故国文明之思。醉中“暂忘”的无力感,恰如李清照“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道尽乱世中人的精神困境。


六、教学应用建议

  1. 历史情景剧:让学生分角色演绎汴梁游宴场景(“障泥油壁催梳掠”)与江南漂泊场景(“粉淡衣襟”),直观感受今昔之变。
  2. 意象拼贴:剪裁“烟柳”“嫩萼”“华表”“醉杯”等意象制作拼贴画,理解词人如何用物象构建情感世界。
  3. 对比阅读:联读李清照《永遇乐·元宵》(“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感受南渡词人共同的黍离之悲。

此词如一面破碎的铜镜,映照出汴梁的残影与江南的泪痕。张元干以血泪之笔证明:当山河破碎时,最深的“漂泊”是灵魂永失故土。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匹夫沟渎
匹夫沟渎
pǐ fū gōu dú

指拘守普通人的小信小节。

榜上无名
榜上无名
bǎng shàng wú míng

张贴的名单上没有名字。泛指落选。

支床叠屋
支床叠屋
zhī chuáng dié wū

犹叠床架屋。喻重复。

调兵遣将
调兵遣将
diào bīng qiǎn jiàng

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