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王

《兰陵王》

柳阴直。

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

谁识。

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

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

望人在天北。

凄恻。

恨堆积。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鉴赏

周邦彦《兰陵王》深度解析:一曲漂泊者的离歌

一、主题与情感:京华倦客的羁旅长恨

此词以柳色离情起兴,层层铺陈宦游倦客的漂泊之恨

  • “拂水飘绵送行色”(柳枝拂水、飞絮送别)暗喻自身如柳絮般飘零;
  •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直抒胸臆,“倦”字道尽官场沉浮的疲惫;
  • 末句**“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以“泪暗滴”收束,将漂泊之痛推向极致。

    教学启示:可引导学生关注古人“宦游”的特殊心境(身不由己的漂泊),关联现代“异乡奋斗者”的情感共鸣。


二、词牌结构与情感推进

《兰陵王》为三叠长调(分上、中、下三片),周邦彦巧妙利用结构实现情感递进:

  1. 上片铺陈离景
    “柳阴直...应折柔条过千尺”以隋堤柳色渲染千年离愁,“折柳过千尺”的夸张手法暗喻人间别恨之深。
  2. 中片切入饯别
    “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愁一箭风快...望人在天北”,从宴席转至行船,时空跳跃展现离别之速。
  3. 下片深化孤寂
    “渐别浦萦回...斜阳冉冉春无极”以孤寂水驿、无尽春色反衬漂泊者的渺小,“念月榭携手”今昔对照,愁绪如涟漪荡漾。

    结构精妙:三片分别对应“离恨铺垫→离别瞬间→别后孤寂”,情感如浪叠涌。


三、语言艺术:时空张力与感官通感

  1. 时空压缩的张力
    •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以舟行之迅疾(一箭)对比空间之遥远(数驿),凸显身不由己的惶惑。
  2. 通感化虚为实
    • “斜阳冉冉春无极”将视觉(斜阳)、触觉(春意)与抽象时空(无极)交融,营造天地悠悠的苍茫感。
  3. 白描中的深意
    • “津堠岑寂”(渡口守望台寂静)仅四字,便勾勒出荒凉驿站,烘托游子形单影只。

四、词人背景与风格溯源

周邦彦为北宋格律派宗师(《宋史·文苑传》载其“好音乐,能自度曲”),此词堪称技法典范:

  • 身为辗转州县的宦游者,他将“京华倦客”的切肤之痛注入词中;
  • 其词风**“富艳精工”**(王国维《人间词话》),本词“梨花榆火催寒食”暗含寒食改火习俗,用典不着痕迹;
  • 与柳永羁旅词相比,周词更重结构精密与语言锤炼,情感表达含蓄深婉

五、名句教学聚焦

  1.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 “倦”字为词眼:既含仕途疲惫,亦透归乡渴望,可对比现代“北漂”“沪漂”心态。
  2. “斜阳冉冉春无极”
    • 表面写景,实为心境投射:斜阳喻人生迟暮,“春无极”反衬愁绪无限,辩证体会情景矛盾。

应用建议:可引导学生尝试“时空压缩”写作法(如“地铁呼啸而过,故乡已隔千山”),体会古典技法现代转化。


结语

《兰陵王》如一幅流动的宦游长卷,以柳起兴,以泪收梢。周邦彦将格律的严谨与情感的深婉熔铸一体,在“斜阳春色”的永恒图景中,定格了中国文人千年不绝的漂泊之叹。读此词当知:最深的孤独,是置身繁华却心系故园的怅望。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jìn zhū zhě chì,jìn mò zhě hēi

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

霸陵醉尉
霸陵醉尉
bà líng zuì wèi

形容失官之后受人侵辱。

鹿驯豕暴
鹿驯豕暴
lù xùn shǐ bào

意指一会儿像鹿一样柔驯,一会儿像猪一样凶暴。形容狡诈。

倾抱写诚
倾抱写诚
qīng bào xiě chéng

指推诚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