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酒祝东风。
且共从容。
垂杨紫陌洛城东。
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
此恨无穷。
今年花胜去年红。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把酒祝东风。
且共从容。
垂杨紫陌洛城东。
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
此恨无穷。
今年花胜去年红。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欧阳修的《浪淘沙》是北宋婉约派词作的代表之一,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抒发了对友情的怀念、离别的惆怅和对时光流逝的感伤。这首词情感真挚,结构精巧,适合中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古典诗词赏析的入门范例。下文将从主题情感、词牌结构、语言艺术、词人背景等角度展开解析,力求通俗易懂,并融入教学应用建议。
这首词的核心主题是“人生聚散”的无奈与“时光流逝”的惆怅。欧阳修在上片回忆往昔欢聚场景:“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举起酒杯向东风祝愿,姑且一起悠闲从容),描绘了与友人携手游春的乐趣;“垂杨紫陌洛城东”(洛阳城东的杨柳大道)以白描手法点染出明媚春景,暗示美好回忆。然而,下片笔锋一转,“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相聚离散太匆忙,这种遗憾无穷无尽),直抒离别之痛。情感层层递进:从开篇的轻松祝福,到回忆中的欢乐(“游遍芳丛”),再到离别的苦恨(“此恨无穷”),最终以“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今年的花比去年更红艳,可惜明年花会更好,却不知与谁一同欣赏)收尾,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孤独与对未来的迷茫。
这一情感层次丰富,适合作为情感教育切入点:在德育方面,引导学生体会友情珍贵与珍惜当下(如词中“携手处”的温馨提醒我们珍视人际关系);在审美启蒙方面,通过“花胜去年红”的对比,启发学生感受自然之美与人生悲欢的辩证关系。词句如“知与谁同”以反问强化孤独感,教学时可通过朗读加深情感共鸣。
《浪淘沙》是北宋流行词牌,据《词林纪事》(清代冯金伯辑)记载,该词牌源于唐代乐府,格律舒缓,适合抒情。本词为双调(上下两片),共十句,押韵工整(如“东”“容”“丛”“匆”“穷”“红”“同”均押“ong”韵),营造出流畅悠扬的节奏感。结构上,上片以叙事为主:“把酒祝东风”开篇点题,描绘洛阳春游场景;下片转为抒情:“聚散苦匆匆”承上启下(类似文章“过渡句”),从欢乐回忆跳跃到离别感慨。这种“上片写景叙事、下片抒情议论”的设计,强化了情感冲击力——如“总是当时携手处”的温馨铺垫,与“此恨无穷”的伤感形成强烈反差,体现了欧阳修“以乐景写哀”的匠心。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分析结构逻辑:上片“游遍芳丛”象征美好团聚,下片“花更好”反衬孤独,帮助理解诗词是如何通过布局传递情感变化。这种双调模式常见于宋词,可作为学生赏析其他作品的模板。
欧阳修的词语言质朴却意境深远,善用白描和对比手法。例如,“把酒祝东风”仅五字,便勾勒出举杯邀风的生动画面,动词“祝”传递真挚祈愿;“垂杨紫陌洛城东”以“垂杨”“紫陌”(繁华街道)等意象,构建出春光明媚的洛城风光。修辞上,对比手法尤为突出:“今年花胜去年红”与“知与谁同”形成物是人非的反差,花越艳,人越孤,强化了时光无情之感。此外,词中无叠字典故,但“聚散苦匆匆”的“匆匆”二字,以口语化表达渲染离别仓促,情感直击人心。
教学中,可聚焦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美感:如“且共从容”的“从容”二字,传达悠闲心态;结句“知与谁同”的“谁”字,以疑问引发共鸣。教师可设计活动,让学生模仿此手法,用简单词汇创作短句表达情感。
欧阳修(1007—1072)是北宋诗文大家,据《宋史》卷三百一十九记载,他宦海沉浮,提倡古文运动,但词作多属婉约派,重“情致”而非“气势”。这首《浪淘沙》体现了其典型风格:情感含蓄深沉,与豪放派(如苏轼的雄浑壮阔)形成对比。词人生平中经历的友情离合(如与友人宴游的往事),在此词中化为“聚散苦匆匆”的慨叹,反映了北宋士大夫对人生无常的哲思——欧阳修晚年作品常带超脱,但此词以“恨无穷”流露真实愁绪,教学时可结合“知人论世”框架,说明背景如何影响创作(如北宋社会变迁促使文人反思聚散)。
这首词不仅是文学瑰宝,更是实用教材:
总之,欧阳修《浪淘沙》以浅近语言承载深远情感,教学时宜结合朗读与讨论,帮助学生在赏析中领悟古典诗词的魅力——珍惜当下,笑对人生。
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
形容失官之后受人侵辱。
意指一会儿像鹿一样柔驯,一会儿像猪一样凶暴。形容狡诈。
指推诚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