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临江仙》

作者: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鉴赏

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教学解析


主题与情感:人生困境中的超脱之思

这首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时期(《宋史·苏轼传》记载元丰三年谪居黄州),以深夜醉归的场景,抒发了对人生束缚的哲思精神自由的向往

  1. 现实困境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以家童熟睡、无人应答的窘境,暗喻政治失意中的孤独感。江声浩荡,反衬出个体的渺小与无力。
  2. 精神觉醒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直引《庄子·知北游》"汝身非汝有也"(标注典故来源),痛感被功名俗务("营营")桎梏的自我异化。
  3. 理想寄托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借平静江面("縠纹平")象征内心澄明,以"江海寄身"的意象完成对现实困境的诗意超越。

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对比"敲门不应"的现实压抑与"江海寄身"的精神自由,理解古代文人在逆境中寻求心灵出口的智慧(德育融合点)。


词牌与结构:双调中的情绪递进

《临江仙》为双调小令,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

  • 上片叙事造境
    按时间顺序铺陈"夜饮→醉归→敲门→听江","醒复醉"三字暗示借酒消愁的循环,"仿佛三更"的恍惚感强化醉态。
  • 下片抒情言志
    过片"长恨"二字如劈空惊雷(结构转折点),将前文的静默孤独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叩问。末句"小舟从此逝"以虚笔收束,形成现实→理想的飞跃。

语言与修辞:白描中的深刻力量

  1. 动作细节传神
    "倚杖听江声"——"倚"字显疲惫,"听"字露沉思,无言动作道尽万千心绪。
  2. 比喻新颖犀利
    "家童鼻息已雷鸣"——以夸张比喻写鼾声,既烘托夜寂,又以幽默淡化了困境的沉重感。
  3. 意象对比鲜明
    "风静縠纹平"的柔美江景,反衬"此身非我有"的激烈内心冲突,自然景象成为精神解脱的催化剂。

关键词教学:聚焦"营营"(形容为名利奔忙状)、"縠纹"(绉纱般的水波),体会苏轼化用日常语汇的哲思深度。


词人背景与流派:旷达中的沉郁底色

此词典型体现苏轼"以豪放写沉郁"的独有风格:

  • 表面是"江海寄余生"的豪放宣言,内核却是"长恨此身非我有"的深刻悲凉(婉约情怀)。
  • 需结合苏轼黄州时期处境:作为罪官无权签署公文,行动受监视(《续资治通鉴》载"不得签书公事"),故"小舟"之愿实为精神突围的隐喻。

应用建议

  1. 写作迁移
    学习"倚杖听江声"的场景白描手法,尝试用简洁动作传递复杂情绪。
  2. 思辨讨论
    "此身非我有"在当代的启示:当人被学业/工作异化时,如何守护精神自主性?
  3. 跨文本对照
    比较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与苏轼此句,体会唐宋文人面对挫折的不同态度。

此词展现了中国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韧性。苏轼于困顿中借江海之境完成的心灵飞越,恰是宋词最动人的生命力量。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勿谓言之不预也
勿谓言之不预也
wù wèi yán zhī bù yù yě

勿谓:不要说;预:预先。以后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指把话说在前面。

杀鸡哧猴
杀鸡哧猴
shā jī chī hóu

比喻惩罚一人以恐吓或警戒其他人。同“杀鸡骇猴”。

心焦如火
心焦如火
xīn jiāo rú huǒ

内心焦躁得如着火一般。形容焦灼难忍的心情,亦作“心焦如焚”。

吕安题凤
吕安题凤
lǚ ān tí fèng

比喻造访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