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临江仙》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

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戌葵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

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鉴赏

《临江仙》深度解析:乱世文人的端午悲歌


一、主题与情感:漂泊者的家国祭奠

核心主题:借端午凭吊屈原,抒发战乱漂泊之痛与故国之思
情感层次

  1. 节序惊心之痛(上片)
    "天涯节序匆匆"——"匆匆"二字直击兵荒马乱中时光飞逝的惶惑,南宋文人南渡后的集体焦虑跃然纸上。《宋史》载陈与义亲历靖康之变,此时流落湖湘,此句正是其身世缩影。
  2. 今昔盛衰之叹(意象对比)
    "榴花不似舞裙红":火红榴花反衬记忆中的汴京歌舞繁华。以乐景写哀情,暗含"雕栏玉砌应犹在"的伤逝。
  3. 孤愤寂寥之深(动作特写)
    "歌罢满帘风":高歌《楚辞》后唯剩空寂帘风呼应,无人理解的孤独化作物理空间的苍凉回响。

教学点睛

结合"端午节文化内涵"开展德育,引导学生思考:当传统节日遭遇国破家亡,文人如何用诗词承载精神祭奠?


二、词牌与结构:时空交错的匠心

词牌特色
《临江仙》双调五十四字,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适宜表达婉转深沉的哀思。

结构解析

段落 功能 关键词句 情感推进
上片 即景感时 高咏楚词、榴花舞裙 由祭奠引发今昔对比
过片 时空枢纽 "万事一身伤老矣" 个人命运对接历史长河
下片 超时空祭奠 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现实动作幻化精神穿越

教学提示

重点讲解"过片"句的转承作用——从榴花舞裙的具象回忆,突然切换到"万事伤老"的生命慨叹,如电影镜头从特写拉至全景。


三、语言与修辞:苍凉中的奇崛

白描显沧桑

  • "酒杯深浅去年同":看似平淡的酒杯对比,暗含"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绝望。酒杯依旧,而山河已碎。

用典无痕

  • "戌葵凝笑墙东":化用杜甫"葵藿倾太阳"之典(《自京赴奉先咏怀》)以葵花向阳喻忠君,此处反用为"葵花笑我痴忠",自嘲中透出坚贞。

动词的仪式感

  • "试浇桥下水":以酒酹江本是祭奠常规,但"试"字凸显试探性期待,"今夕到湘中"则将物理距离转化为精神瞬间抵达的力量。

四、词人背景与流派:南渡文人的血泪样本

陈与义的特殊性
作为江西诗派词人,亲历靖康之变后词风从清婉转向沉郁。此词作于1135年流寓湖湘时,距北宋灭亡仅8年。(据《陈与义年谱》)

南渡词人共性

  • 相比李清照"寻寻觅觅"的个人悲戚,陈词更具历史纵深感
  • 较辛弃疾慷慨激昂的豪放,此作更显苍凉内敛
  • 开创了将家国巨变融入节庆书写的悲怆范式

五、备课锦囊:三步教学法

  1. 意象对比实验
    让学生对比"榴花红"与"舞裙红"的视觉温度差异,理解色彩背后的情感编码。

  2. 祭奠仪式再现
    模拟"浇酒入江"动作,体会"今夕到湘中"的超现实想象——物理距离如何被情感力量征服?

  3. 历史语境重构
    展示《清明上河图》汴京繁华片段,对照南宋流民图,理解"榴花不似舞裙红"的撕裂感。

这首诞生于血火中的端午词提醒我们:当粽叶飘香时,有些民族记忆永远在字句中流淌。陈与义用一杯洒向湘江的酒,连结了屈原的孤魂与南渡文人的血泪,在节序轮回中铸就不朽的文人精魂。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匹夫沟渎
匹夫沟渎
pǐ fū gōu dú

指拘守普通人的小信小节。

榜上无名
榜上无名
bǎng shàng wú míng

张贴的名单上没有名字。泛指落选。

支床叠屋
支床叠屋
zhī chuáng dié wū

犹叠床架屋。喻重复。

调兵遣将
调兵遣将
diào bīng qiǎn jiàng

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