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
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戌葵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
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
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戌葵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
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核心主题:借端午凭吊屈原,抒发战乱漂泊之痛与故国之思
情感层次:
教学点睛:
结合"端午节文化内涵"开展德育,引导学生思考:当传统节日遭遇国破家亡,文人如何用诗词承载精神祭奠?
词牌特色:
《临江仙》双调五十四字,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适宜表达婉转深沉的哀思。
结构解析:
段落 | 功能 | 关键词句 | 情感推进 |
---|---|---|---|
上片 | 即景感时 | 高咏楚词、榴花舞裙 | 由祭奠引发今昔对比 |
过片 | 时空枢纽 | "万事一身伤老矣" | 个人命运对接历史长河 |
下片 | 超时空祭奠 | 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 现实动作幻化精神穿越 |
教学提示:
重点讲解"过片"句的转承作用——从榴花舞裙的具象回忆,突然切换到"万事伤老"的生命慨叹,如电影镜头从特写拉至全景。
白描显沧桑
用典无痕
动词的仪式感
陈与义的特殊性:
作为江西诗派词人,亲历靖康之变后词风从清婉转向沉郁。此词作于1135年流寓湖湘时,距北宋灭亡仅8年。(据《陈与义年谱》)
南渡词人共性:
意象对比实验
让学生对比"榴花红"与"舞裙红"的视觉温度差异,理解色彩背后的情感编码。
祭奠仪式再现
模拟"浇酒入江"动作,体会"今夕到湘中"的超现实想象——物理距离如何被情感力量征服?
历史语境重构
展示《清明上河图》汴京繁华片段,对照南宋流民图,理解"榴花不似舞裙红"的撕裂感。
这首诞生于血火中的端午词提醒我们:当粽叶飘香时,有些民族记忆永远在字句中流淌。陈与义用一杯洒向湘江的酒,连结了屈原的孤魂与南渡文人的血泪,在节序轮回中铸就不朽的文人精魂。
指拘守普通人的小信小节。
张贴的名单上没有名字。泛指落选。
犹叠床架屋。喻重复。
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