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意・疏影

《绿意・疏影》

作者:宋• 张炎

碧圆自洁。

向浅洲远渚,亭亭清绝。

犹有遗簪,不展秋心,能卷几多炎热。

鸳鸯密语同倾盖,且莫与、浣纱人说。

恐怨歌、忽断花风,碎却翠云千叠。

回首当年汉舞,怕飞去、谩皱留仙裙折。

恋恋青衫,犹染枯香,还叹鬓丝飘雪。

盘心清露如铅水,又一夜、西风吹折。

喜静看、匹练秋光,倒泻半湖明月。

鉴赏

《绿意·疏影》深度解析:残荷深处的遗民绝唱

作者背景点睛
张炎(1248-1320),南宋遗民词人,祖父张濡为宋将抗元殉国。宋亡后他漂泊江湖(据《宋史翼》),词风承接姜夔,以咏物寄托亡国之痛。此词表面咏荷,实为遗民血泪悲歌。


一、核心主题:残荷意象与遗民之魂

托物言志:全词借秋荷凋零之态,暗喻南宋覆灭与文人风骨

  • "碧圆自洁"起笔:以荷叶天然高洁定调,隐喻故国文人清贞品格
  • "犹有遗簪"转折:未展荷叶如遗落玉簪,暗指南宋残余力量微弱("能卷几多炎热"喻难抗元朝威势)
  • "盘心清露如铅水":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忆君清泪如铅水",荷露即亡国之泪

情感层次递进

graph LR
A[高洁自持] --> B[孤独坚守]
B --> C[危机隐忧]-."恐怨歌忽断花风".->D[山河破碎]
D --> E[故国追忆]-."回首当年汉舞".->F[身世飘零]
F --> G[静观超脱]

教学提示:通过意象转换(荷→人→国)引导学生理解咏物词深层寄托,结合文天祥《过零丁洋》对比遗民心态差异。


二、词牌与结构匠心

词牌溯源
《疏影》为姜夔自度曲(见《白石道人歌曲》),张炎改称《绿意》致敬前辈。双调110字,仄韵密奏,宜抒悲慨。

结构解析

段落 内容 手法 情感线索
上片 荷叶现状描摹 白描+隐喻 高洁→危机
过片 "回首当年汉舞" 时空突转 追忆故国辉煌
下片 自身境遇与超脱 用典+象征 飘零→静观

关键技法:过片"汉舞"借赵飞燕留仙裙典故(《赵后外传》),瞬间将残荷幻化为翩翩舞袖,完成物我转换。


三、语言艺术三绝

  1. 炼字如刃

    • "却翠云千叠":一"碎"字写尽山河崩裂之态
    • "鬓丝雪":"飘"字比"如"雪更显生命流逝的无常感
  2. 意象通感
    "枯香":嗅觉(香)与视觉(枯)交融,残荷余韵直击心灵
    "匹练秋光":月光如水练倾泻,视觉触觉互通

  3. 矛盾修辞
    "静看":国破家亡却言"喜",表面超脱暗藏至痛,与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异曲同工


四、遗民词的艺术密码

张炎 vs 姜夔

  • 同:皆以清空笔法写家国之痛(张炎《词源》推崇姜夔"清空")
  • 异:姜夔词如"二十四桥仍在"(《扬州慢》)哀而不怨,张炎此词"碎却翠云"字字泣血

末句解码
"倒泻半湖明月":

  • 表层:月映湖光的宁静画面
  • 深层:"半湖"暗示山河残缺,"倒泻"暗喻元军铁蹄肆虐
  • 美学:以空灵景语收束全篇,符合"哀而不伤"的诗教传统

教学应用建议

  1. 对比阅读

    • 与王沂孙《眉妩·新月》共读,体会宋末咏物词"幽咽泉流冰下难"的特质
    • 对比李清照"绿肥红瘦",看婉约派与遗民词人咏物差异
  2. 写作迁移
    训练"托物言志"技法:

    选定意象(如古柏、残剑)→ 外表特征白描 → 历史典故植入 → 现实境遇投射 → 矛盾心境收束```  
    
  3. 情感教育
    通过"碧圆自洁""枯香犹染"等句,讨论文化品格坚守的价值,关联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血脉。

清人陈廷焯评张炎词"备写其身世盛衰之感"(《白雨斋词话》),此词正是以荷魂为骨、月光为血,为消逝的文明写下永恒悼词。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不可终日
不可终日
bù kě zhōng rì

终日:从早到晚,一天。一天都过不下去。形容局势危急或心中极其恐慌不安。

箕山挂瓢
箕山挂瓢
jī shān guà piáo

用为隐居不仕之典。

黑天半夜
黑天半夜
hēi tiān bàn yè

指深更半夜。

轻怜重惜
轻怜重惜
qīng lián zhòng xī

形容百般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