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满江红》

作者:宋•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鉴赏

岳飞《满江红》鉴赏:一曲气吞山河的英雄战歌


一、主题与情感:家国恨与英雄志的烈火交织

核心主题:直击南宋初年的民族存亡之痛,喷薄而出的是收复河山的铁血誓言与时光易逝的急迫呐喊。
情感层次

  • 爆裂的悲愤:“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动作描写如惊雷炸响,将国耻未雪的郁怒推向顶点(德育切入点:培养家国责任感);
  • 壮烈的人生观:“三十功名尘与土”——视功名如尘土,凸显超脱个人得失的胸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如警钟震耳,唤醒珍惜光阴的奋进精神(德育切入点:励志教育);
  • 复仇的烈焰:“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以极端意象宣泄对侵略者的切骨之恨,彰显玉石俱焚的决心(需结合历史背景辩证引导)。

二、词牌与结构:战鼓般的声律节奏

词牌特色:《满江红》双调九十三字,押入声韵(歇/烈/月/切/雪/灭/缺/血/阙),入声短促如刀劈斧斫,天然适合表达激越情绪。
结构设计

  • 上片抒情定调:由“凭栏”所见(潇潇雨歇)触发内心火山,直抒“壮怀激烈”之志;
  • 过片承转:“靖康耻”四句以三字短句连发,如泣血控诉,承接上片悲愤并转向具体复仇目标;
  • 下片誓师明志:“驾长车”以下六句,以排山倒海的战争想象收束全篇,呼应开篇的慷慨之气。

三、语言与修辞:刀锋上的壮美诗行

  • 动词的千钧之力:“抬”“啸”“踏破”“餐”“饮”——连续爆发性动作,塑造顶天立地的猛将形象;
  • 数字的时空张力:“三十功名”与“八千里路”对仗,凝结半生戎马征程;“云和月”以自然永恒反衬功名短暂(教学重点:体会时空对比的感染力);
  • 意象的惊心之美:“贺兰山缺”借西北险关代指金兵腹地;“朝天阙”以宫阙盛景喻指重整河山的终极理想(教学重点:理解象征手法)。

四、词人与流派:乱世豪放派的巅峰绝唱

豪放派特质: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以军旅铁血入词,句句如战鼓擂响,将豪放词“重气势”的特点推向极致。
词人背景关联

岳飞身为南宋抗金主帅,亲历“靖康之耻”(《宋史·岳飞传》载其“誓竭忠义以雪国家之耻”)。此词约作于1136年北伐途中,字字皆是从尸山血海中淬炼出的赤胆忠心。词中“踏破贺兰山缺”的宏愿,与其“直捣黄龙”的军事战略形成互文(知人论世要点:词作是词人生命的延伸)。

五、应用建议:让英雄气概照进现实

  1. 朗诵教学:通过入声韵的铿锵节奏,感受剑气纵横的语言力量;
  2. 历史情境还原:结合地图解析“贺兰山”“靖康耻”等关键词,理解地理与历史对文学的影响;
  3. 励志写作迁移:化用“莫等闲”句式为青春宣言,传承积极进取的精神内核;
  4. 修辞仿写训练:模仿“尘与土”“云和月”的意象对比手法,创作人生感悟短诗。

结尾升华
这首词如青铜浇铸的丰碑,八百年后仍能灼痛我们的指尖。它提醒后人:汉字不仅是风花雪月的载体,更可化为诛心裂胆的剑气——当山河破碎时,一个民族最悲壮的呐喊,终将由英雄的血与墨共同书写。


(本文解析依据《宋史·岳飞传》《唐宋词格律》及《宋词鉴赏辞典》相关内容,兼顾文学性与教学实用性)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匹夫沟渎
匹夫沟渎
pǐ fū gōu dú

指拘守普通人的小信小节。

榜上无名
榜上无名
bǎng shàng wú míng

张贴的名单上没有名字。泛指落选。

支床叠屋
支床叠屋
zhī chuáng dié wū

犹叠床架屋。喻重复。

调兵遣将
调兵遣将
diào bīng qiǎn jiàng

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