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妩

《眉妩》

渐新痕悬柳,澹彩穿花,依约破初暝。

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

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

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

千古盈亏休问。

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

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

故山夜永。

试待他、窥户端正。

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

鉴赏

王沂孙《眉妩》鉴赏:月缺难圆故国恨

一、主题与情感:残缺之月映故国之殇
全词以新月起兴,终归于江山破碎之痛。上片写新月如钩(“一曲银钩小”),初生娇柔(“新痕悬柳”),却暗藏“素娥离恨”,将月缺拟为嫦娥愁眉不展,赋予人情。下片直抒胸臆:“千古盈亏休问”道破历史沧桑,“难补金镜”以残缺圆月(金镜)喻无法挽回的故国山河。“太液池”三句化用宋太祖赏月典故(《后山诗话》),今昔对比间,南宋覆灭后的荒凉尽显。结句“看云外山河,老尽桂花影”,想象月中山河亦随人间一同衰老,将遗民之悲推向时空的永恒维度

教学提示:可引导学生关注“月”意象的双重象征——自然现象与故国化身,体会物我交融的深沉悲慨。


二、词牌与结构:双片递进,过片点睛
《眉妩》为双调小令,上下片各五句。本词结构精巧:

  • 上片摹形:从新月初升(“破初暝”)到悬于帘外(“宝帘挂秋冷”),细腻刻画其形色变化,为抒情铺垫。
  • 过片转折:“千古盈亏休问”如石破天惊,从赏月突转入历史兴亡之叹。
  • 下片写意:以“玉斧补月”典故(段成式《酉阳杂俎》)言复国之难,“太液池”今昔对比深化黍离之悲,结句以虚景收束,余韵苍凉。

    过片句承担核心立意,使咏物词升华为家国史诗。


三、语言艺术:典故凝练,动词传神

  1. 动词精准
    • “悬”“穿”“破”三联动词,赋予新月动态生命力;
    • “磨”“补”二字浓缩人力难回天的绝望(“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
  2. 典故重构
    • 反用“玉斧修月”传说,改奇幻为沉痛;
    • “太液池”借汉唐宫苑喻南宋旧都,典出陈师道《后山诗话》载宋太祖咏月事。
  3. 色彩对比
    “澹彩”(月华淡光)与“秋冷”(人间寒气)形成温度反差,暗示时代剧变。

四、词人背景与流派:遗民血泪的碧山词风
王沂孙作为宋末元初词人,亲历崖山之变(1279年南宋覆灭),其词被收入咏物词集《乐府补题》,实为遗民寄托亡国之思的暗码。此词属骚雅派代表作:

  • 以婉约笔法写豪放题材:外似咏月,内藏雷霆之悲;
  • 词风“深密隐曲”(周济《宋四家词选》),如“故山夜永”暗指漫漫长夜中的故国守望;
  • 对比李清照南渡后词,同写愁绪却更显厚重历史感。

五、词句精析

  • “最堪爱、一曲银钩小”
    “银钩”喻新月纤巧,却用“冷”字收束,爱中见寒,乐景生哀。
  • “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
    想象月宫映照的华夏山河(云外山河)同人世一般衰老,桂花树影(月中桂树)亦随之枯朽,“老尽”二字力透纸背。

课后思考

  1. 对比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王沂孙笔下月的“盈亏”有何特殊含义?
  2. 尝试寻找词中“以乐景写哀”的细节(如“深深拜”的虔诚与“谁在香径”的孤寂对比)。
  3. 结合文天祥“山河破碎风飘絮”,理解宋末词人共同的意象编码系统。

此词如一枚浸透血泪的玉璧,需在历史裂痕中凝视其光芒。月缺尚有圆时,而词人心中的金镜,永坠沧溟。(参考《宋词纪事》《乐府补题校注》)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理屈词穷
理屈词穷
lǐ qū cí qióng

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

计上心来
计上心来
jì shàng xīn lái

计:计策、计谋。心里突然有了计策。

食不知味
食不知味
shí bù zhī wèi

形容心里有事,吃东西也不香。同“食不甘味”。

柏舟之节
柏舟之节
bǎi zhōu zhī jié

指妇女丧夫后守节不嫁。同“柏舟之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