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水绿风微暖。
记得玉真初见面。
重头歌韵响铮琮,入破舞腰红乱旋。
玉钩阑下香阶畔。
醉后不知斜日晚。
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池塘水绿风微暖。
记得玉真初见面。
重头歌韵响铮琮,入破舞腰红乱旋。
玉钩阑下香阶畔。
醉后不知斜日晚。
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此词以春日宴游为背景,通过今昔对比,深刻揭示了人生聚散无常、盛衰难料的永恒主题。上片追忆往昔歌舞升平之乐:“重头歌韵响铮琮,入破舞腰红乱旋”——“响铮琮” 状音乐清越激荡,“红乱旋” 绘舞者红裙飞旋的忘情姿态(动作细节描写),极写宴会之酣畅淋漓。下片陡然转折至当下凄凉:“醉后不知斜日晚”暗喻人生迟暮(隐喻),结句**“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唐宋词教学研究》),以平淡数字道尽故友凋零之悲怆。情感教育切入点:引导学生体会生命流逝的必然性,培养对当下情谊的珍视(德育)。
《木兰花》又名《玉楼春》,双调五十六字,上片写盛景,下片写衰情,形成强烈反差:
晏殊擅用简淡语言承载厚重情感:
晏殊位列北宋婉约派宗师,一生富贵优游,但词中常透出理性哲思(《宋史·晏殊传》载其“性刚简”)。此词作于其晚年,虽无直接史料佐证具体背景,但结合北宋士大夫普遍的生命意识(参考《宋词鉴赏辞典》),可解读为:身处繁华却清醒预见衰败,是晏殊词“圆融观照”特质的体现。相较柳永的市井哀愁、李清照的家国之恸,晏殊的悲凉更显雍容而普世。
经典词眼重温:
“点检如今无一半”——这七个字如一滴浓缩的苦酒,
在春日暖风中浸出彻骨寒凉。
晏殊以宰相的雍容笔触告诉我们:
最深的悲怆,
往往藏在对繁华旧梦的轻声细数中。
形容因激动或羞渐而脸色发红。同“面红耳赤”。
犹言涂脂抹粉。
樗栎:不成材的树木。比喻平庸无用的人。常用作谦词。
旧时形容妇女无比贞节刚烈,宁死不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