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浦

《南浦》

作者:宋• 孔夷

风悲画角,听单于、三弄落谯门。

投宿征骑,飞雪满孤村。

酒市渐闲灯火,正敲窗、乱叶舞纷纷。

送数声惊雁,下离烟水,嘹唳度寒云。

好在半胧溪月,到如今、无处不销魂。

故国梅花归梦,愁损绿罗裙。

为问暗香闲艳,也相思、万点付啼痕。

算翠屏应是,两眉馀恨倚黄昏。

鉴赏

孔夷《南浦》深度解析:风雪孤村中的故国之思

一、主题情感:乱世飘零的双重愁绪

这首词以羁旅愁怀为表,故国之思为里:

  • 荒寒羁旅:“投宿征骑,飞雪满孤村”勾勒出风雪夜行人投宿的孤寂场景,“孤村”更显天地苍茫中的渺小无依(《唐宋词格律》)。
  • 惊惶心绪:“送数声惊雁,下离烟水”以惊飞鸿雁暗喻自身漂泊,“嘹唳度寒云”中“嘹唳”刺破寒空,声音描写强化惶惑。
  • 故国沉痛:“故国梅花归梦”借梅花象征故园,“愁损绿罗裙”代指家中心上人(绿罗裙典故源自五代牛峤词),将两地相思具象化。
  • 泪尽之悲:“万点付啼痕”以夸张手法写泪洒梅花,眼前花与心中泪交融,愁思直抵高潮。

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对比“孤村飞雪”的实景与“梅花归梦”的虚景,体会虚实相生的抒情艺术,培养家国情怀(德育)。


二、词牌结构与意象铺陈

《南浦》为北宋新声词牌,双调结构:

  • 上片写羁旅实景
    从“风悲画角”到“乱叶舞纷纷”,以听觉(画角、惊雁)、视觉(飞雪、灯火)多感官叠加,构建风雪交加的立体空间。谯门(城门瞭望楼,《宋史·职官志》)与孤村的远近对比,凸显苍茫感。
  • 下片转故园虚境
    “好在半胧溪月”为转折(过片),朦胧月色引出“无处不销魂”的慨叹。后六句聚焦“梅花-罗裙-啼痕-翠屏”,意象环环相扣,将个人愁思推向家国之痛。

结构精妙:上片荒村实景如风雪寒江图,下片闺阁虚境似月夜思妇图,时空交错深化情感。


三、语言修辞:凝练字词与通感妙用

  • 动词点睛:“舞”字活化乱叶纷飞之态;“度”字写雁唳穿透层云,具声音力度。
  • 通感移情:“暗香闲艳”本为梅花清香,却与“相思泪”(啼痕)联通,嗅觉转视觉,物我交融。
  • 代指含蓄:“绿罗裙”借衣饰代思妇(源自牛峤《菩萨蛮》“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避免直露更显情深。
  • 结句留白:“两眉馀恨倚黄昏”以思妇蹙眉倚屏的剪影收束,黄昏光影中愁绪无尽,余味悠长。

四、词人背景与历史烙印

孔夷(字方平)为北宋隐士,亲历靖康之变(《宋史·钦宗本纪》)。词中:

  • “故国梅花”“愁损绿罗裙”暗含遗民之悲,较一般羁旅词更具历史厚重感。
  • 末句“翠屏”“馀恨”的闺怨表象下,实为士人失国之痛的隐喻,与南宋姜夔《疏影》梅花寄慨异曲同工。

流派关联:此词兼具婉约情致(相思哀婉)与沉郁格调(家国悲凉),反映两宋之交词风过渡特征。


五、教学应用建议

  1. 意象群仿写
    选取“孤村-飞雪-惊雁”或“溪月-梅花-啼痕”等意象群,创作短句,体会景物组合的情感渲染力。
  2. 虚实转换训练
    模仿下片由“半胧溪月”实景转入“故国归梦”虚境的手法,描写由眼前物触发记忆的场景。
  3. 历史语境探究
    结合岳飞《满江红》、李清照《永遇乐》等同期作品,理解宋室南渡对词人创作的集体影响。

名句鉴赏示例
“送数声惊雁,下离烟水”
“送”字赋予寒风人情味,仿佛风亦懂离愁;“惊雁”双关游子心惊,雁阵撕裂烟水迷离的画面,视听交融间尽显飘零之痛。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绝妙好辞
绝妙好辞
jué miào hǎo cí

辞:同“词”,文辞。用以指极其美妙的文辞。

遣兵调将
遣兵调将
qiǎn bīng diào jiàng

犹调兵遣将。亦作“遣将调兵”、“遣将征兵”。

人存政举
人存政举
rén cún zhèng jǔ

旧指一个掌握政权的人活着的时候,他的政治主张便能贯彻。

纡尊降贵
纡尊降贵
yū zūn jiàng guì

纡:屈抑。指地位高的人降低身分俯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