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念奴娇》

作者:宋• 姜夔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

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

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

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日暮。

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

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

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

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鉴赏

以下是对姜夔《念奴娇·闹红一舸》的解析,结合词牌特色、语言艺术、情感内涵及教学应用要点:


一、词牌与结构特色

  1. 词牌渊源
    《念奴娇》为双调一百字,宜抒壮阔或幽深之情。姜夔此作属自度曲(见《白石道人歌曲》),突破传统豪放格局,以清空雅致见长。

  2. 结构设计

    • 上片(写景造境):
      “闹红一舸”至“冷香飞上诗句”,以动态意象(“闹红”“吹凉”)与拟人手法(“玉容销酒”)勾勒荷塘生机。
    • 过片转折
      “日暮”二字时空陡转,从白日喧闹转入暮色苍茫,自然牵引愁绪。
    • 下片(抒情寄怀):
      “情人不见”至结尾,借荷花的“舞衣寒易落”隐喻人生易逝,柳、鱼等意象挽留词人,深化孤寂感。

二、语言与修辞艺术

  1. 凝练字词

    • “闹红一舸”
      “闹”字化静为动,写出荷花盛放的热烈(王国维《人间词话》评“著一‘闹’字境界全出”)。
    • “水佩风裳”
      化用李贺《苏小小墓》“风为裳,水为佩”,将荷叶比作仙衣玉佩,喻高洁之姿。
  2. 通感妙用

    • “冷香飞上诗句”
      香气本无形,却以“飞”字具象化,嗅觉(冷香)与视觉(诗句)相通,赋予诗意灵动的质感。
  3. 拟人深化情感

    • “争忍凌波去”
      将荷花拟作踟蹰的凌波仙子,不忍离去实为词人自身眷恋的投射。
    • “老鱼吹浪”
      “老”字暗示岁月沧桑,鱼亦知情,欲留人共守残荷,物我交融。

三、主题与情感层次

  • 表层:咏荷之盛衰
    从“翠叶吹凉”的夏景,到“愁入西风”的秋意,勾勒荷的生命周期。
  • 深层:身世之悲与家国之思
    • 个人际遇:姜夔终生布衣(见《宋史·文苑传》),词中“舞衣寒易落”暗喻才士不遇、青春易老。
    • 家国情怀:南宋偏安背景下,“三十六陂人未到”可解作中原故土沦陷,隐含“山河寥落”之痛(参考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注》)。

教学提示

  • 德育渗透:借“留我花间住”的留恋,引导学生思考坚守初心与直面盛衰的辩证关系。
  • 审美启蒙:通过“冷香飞上诗句”体会艺术创作中感官联通的妙趣。

四、词人背景与流派风格

  • 骚雅词派
    姜夔开创“清空骚雅”之风(张炎《词源》评),此词无柳永的直白、辛弃疾的雄壮,以冷色调意象(冷香、西风)和含蓄用典(水佩风裳)传递幽微心绪。
  • 人生境遇关联
    作者屡试不第,旅食权门,词中“几回沙际归路”的彷徨,正是其漂泊生涯的写照。

五、名句教学应用建议

  1. 仿写训练
    模仿“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的通感手法,描写“春风吹过杏花林”的场景。
    示例:“嫣红坠雪,暖雾漫入琴弦”。

  2. 意象对比
    对比李清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与姜夔“舞衣寒易落”,分析二者如何以花喻人。


词义精析

  • “田田多少”
    “田田”出自古乐府“莲叶何田田”,状荷叶绵密之态;“多少”设问,叹繁华难驻,暗含“几回”归路的怅惘轮回。
  • “争忍凌波去”
    “争忍”即“怎忍”,凌波用曹植《洛神赋》典,将荷花离去比作宓妃踏波,婉转道出不忍离别的深情。

结语:姜夔此词如一幅水墨荷卷,在雅丽与清冷的交织中,完成对生命永恒的叩问。教学中可重点把握其“以物见我”的笔法,引导学生从荷之兴衰读懂人间共情。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有来无回
有来无回
yǒu lái wú huí

只要来了,就回不去。指彻底被消灭。

睚眦必报
睚眦必报
yá zì bì bào

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借指极小的仇恨。象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比喻心胸极狭窄。

枯耘伤岁
枯耘伤岁
kū yún shāng suì

耘:除草;岁:年谷成熟。耕作不细致,会影响到一年的收成。

委罪于人
委罪于人
wěi zuì yú rén

委:推委。把罪责推卸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