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乐

《齐天乐》

一襟馀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

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

西窗过雨。

怪瑶佩流空,玉筝调柱。

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

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

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

馀音更苦。

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谩想薰风,柳丝千万缕。

鉴赏

王沂孙《齐天乐》深度解析:亡国哀音中的蝉鸣

主题与情感:遗民血泪的家国悲鸣

此词以寒蝉自喻,抒发宋亡后遗民的切肤之痛。开篇“一襟馀恨宫魂断”借齐后化蝉典故(《古今注》),将蝉鸣视为故国宫魂的泣诉。“铜仙铅泪似洗”三句更以魏明帝拆迁汉宫铜人典故(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暗喻南宋覆灭、皇室北掳之殇。字字血泪,如末句“谩想薰风,柳丝千万缕”——盛夏柳浪只是虚幻追忆,眼前唯剩“病翼惊秋,枯形阅世”的绝境。

教学切入点:结合宋末《乐府补题》词社背景(据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引导学生体会文物象征背后的民族气节,理解“枯形阅世”中知识分子对气节的坚守。


词牌与结构:双调递进的凄怆乐章

《齐天乐》双调一百零二字,王沂孙精准运用其上下片分层抒情的特点:

  • 上片以蝉鸣贯穿:“乍咽凉柯,还移暗叶”写鸣声断续,“瑶佩流空,玉筝调柱”喻雨后的清越,终归于“镜暗妆残”的凋零,暗指故国繁华逝去
  • 下片过片“铜仙铅泪”陡转,直指亡国悲剧核心。“病翼惊秋”“馀音更苦”层层推进,结句“谩想薰风”与开篇“翠阴庭树”对照,形成希望与绝望的闭环结构

语言与修辞:凝练意象中的亡国密码

  1. 典故隐喻
    “宫魂”“铜仙铅泪”将蝉与王朝陨落双重意象叠加,赋予小物象宏大历史重量。
  2. 动词炼字
    “咽”“移”状蝉声凄切;“惊”“阅”拟蝉为遗民,“惊”字写尽时代骤变中的颤栗,“阅”字沉淀沧桑。
  3. 通感妙用
    “瑶佩流空,玉筝调柱”将雨声听觉转化为玉器视觉与琴乐触觉,突显劫后短暂的宁静假象。

词人背景:宋末遗民的泣血绝唱

王沂孙亲历宋亡(1279年),与周密、张炎等结社填词。其词属典雅派,善以咏物寄托亡国之思(参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本词中“独抱清高”是遗民群体的精神写照——以蝉翼枯形守住文化尊严,比李清照南渡后的愁苦更显悲壮。


应用建议:三阶学习法

  1. 基础感知
    圈出所有描写蝉的词语(如“病翼”“枯形”),体会物象与情感的结合。
  2. 历史对接
    对比李煜“雕栏玉砌应犹在”与“铜仙铅泪”的亡国之痛异同。
  3. 创作迁移
    尝试以特定物象(如雁、灯)为纽带,创作寄托深沉情感的短词。

点睛句解析
“消得斜阳几度”——“消得”意为**“禁得起”,此句表面写蝉命不久,深层是遗民对残生煎熬的诘问**,与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形成刚柔两种殉道姿态。

这首曾被清代陈廷焯赞为“凄然欲绝”(《白雨斋词话》)的咏蝉绝调,在冷月寒枝间铭刻下一个文明陨落的刻痕。物与史在此共振,个体悲鸣终成民族精神的永恒回响。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理屈词穷
理屈词穷
lǐ qū cí qióng

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

计上心来
计上心来
jì shàng xīn lái

计:计策、计谋。心里突然有了计策。

食不知味
食不知味
shí bù zhī wèi

形容心里有事,吃东西也不香。同“食不甘味”。

柏舟之节
柏舟之节
bǎi zhōu zhī jié

指妇女丧夫后守节不嫁。同“柏舟之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