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门引・青门饮

《青门引・青门饮》

作者:宋• 张先

乍暖还轻冷。

风雨晚来方定。

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

入夜重门静。

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鉴赏

张先《青门引》鉴赏:残春月影里的孤独回响

一、主题与情感:寂寞清明中的时光之痛
这首小令以清明时节的庭院孤寂为底色,渗透着词人深沉的时光流逝之痛人生孤寂之感

  •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 :开篇以矛盾的温度体感(忽暖忽寒)与动荡的天象(风雨初歇),暗示心绪的不宁与脆弱。
  • “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清明本易引愁思,“寂寞”的庭院与“残花”互为映衬。“中酒”(醉酒)是逃避,而“又是去年病”五字如一声叹息——原来这份伤春醉酒的心病,竟是年复一年的轮回。旧痛未愈,新愁又至,时间在这里成了循环的枷锁。
  • “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月本寄相思,而此处月光却送来邻院秋千的投影。秋千是青春的欢愉象征,隔墙的影更显词人当下的孤寂凄凉。这意外闯入的“乐景”,将哀情推至极致,正是“以乐写哀倍增其哀”的典范(德育切入点:引导学生体会孤独心境与外界欢愉的冲突,理解生命中的怅然时刻)。

二、词牌与结构:双片小令的精巧叙事
《青门引》属双调小令,上下片各四句。张先(人称“张三影”)此作结构严整:

  • 上片铺陈环境与心境:气候(乍暖还冷)、时间(近清明)、空间(寂寞庭轩)、行为(对残花醉酒),层层递进点出“病”之根源在时光重复。
  • 下片时空转换深化孤寂:“楼头画角风吹醒”是转折(“过片”),画角声打破沉寂,也惊醒醉中人,引向更深的夜静(“入夜重门静”)。结尾二句如特写镜头,明月与秋千影的意外闯入,在静默中引爆情感(结构逻辑:情景递进 → 听觉转折 → 视觉冲击)。

三、语言与修辞:凝练意象与心灵投影

  1. 矛盾修辞强化心绪
    “乍暖还轻冷” :冷暖交织,既是天气特征,更是心理彷徨的投射。
  2. 白描中的象征力量
    “残花” :既是实景,亦隐喻凋零的时光与心境;“秋千影” :墙外欢乐的虚影,反衬墙内真实的孤独,堪称“神来之影”(《宋词选释》评)。
  3. 动词的精准传情
    “送过” :明月似有意识地传递秋千影,温柔动作暗含无情捉弄,凸显词人无奈。

四、词人背景与风格:张三影的敏锐心弦
张先作为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与柳永齐名),词风含蓄隽永,善捕捉瞬间光影与微妙情思,因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等得号“张三影”。此词延续其风格——未直言愁苦,只让寂寞庭院、残花病酒、月光投影低语心事。联系其晚年经历(据《宋史翼》载其晚年颇多闲愁),更能体会其中对时光流逝的敏感与人生孤寂的体悟(知人论世点:晚年心境与自然意象的共鸣)。

五、应用建议:在生活与创作中寻找“影”的深意

  1. 写作仿写:尝试捕捉生活中一处“矛盾光影”(如烈日下的树荫、雨窗外的霓虹),模仿“隔墙送过秋千影”的意外视角,写出反差情绪。
  2. 情感日记:观察自己某刻的“时间循环感”(如每年生日、季节更替时),用三个意象表达其中情绪。
  3. 意象解读训练:分析现代作品中“影子”“月光”等意象的象征意义,体会古典与现代的意象传承。

教学点睛
此词可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秋千影”的象征妙用——墙外的欢笑越清晰,墙内的孤独越刺骨。可对比阅读晏殊《破阵子》(“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中以乐景衬闲愁的手法,感悟宋词“以淡语写浓情”的艺术境界。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白丁俗客
白丁俗客
bái dīng sú kè

白丁:没有功名的平民。泛指粗俗之辈。

宠辱皆忘
宠辱皆忘
chǒng rǔ jiē wàng

受宠或受辱都毫不计较。常指一种通达的超绝尘世的态度。

切中时弊
切中时弊
qiè zhòng shí bì

切:切合;中:恰好对上;弊:害处。指发表的言论正好击中当时社会的弊病。

巧言利口
巧言利口
qiǎo yán lì kǒu

巧妙的言辞,锋利的口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