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清平乐》

留春不住。

费尽莺儿语。

满地残红宫锦污。

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

晓来思绕天涯。

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梨花。

鉴赏

王安国《清平乐》:梨花风骨中的春愁与孤傲

一、核心主题:伤春怀远中的孤高自守 词以“留春不住”破题,黄莺啼鸣至“费尽”力气也未能留住春天(费尽莺儿语),满地落花如被玷污的宫锦(满地残红宫锦污),道尽繁华逝去的无奈。下片歌女琵琶声起(小怜初上琵琶),思绪却“绕天涯”飘远,最终以梨花拒绝朱门画堂、选择春风中自在绽放收束(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梨花),在伤春中升华出不慕权贵、坚守本真的精神境界

教学点睛(德育渗透):
从“残红”的凋零感悟美好易逝,借“梨花”的自在探讨人格独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时代洪流中保持精神纯度。

二、结构艺术:跌宕转折的时空设计

  • 上片聚焦暮春实景:由听觉(莺语)到视觉(残红),风雨摧花的动态感强化衰飒氛围。
  • 下片转入人事虚写:琵琶声触发想象(晓来思绕天涯),末二句借物言志,梨花意象成为词人精神化身。
  • 过片妙笔:“小怜初上琵琶”以乐声为桥梁,自然连通眼前残春与天涯远思,实现从实景到虚境的跳跃。

三、语言精粹:意象碰撞中的风骨

  1. 触目惊心的色彩对比
    “宫锦污”三字极富张力——以华美宫锦喻落红,用“污”字点染风雨凌虐之痕(《唐宋词鉴赏辞典》评其“设色秾丽而境极凄婉”),荣枯反差刺痛人心。
  2. 人格化修辞的升华力量
    末句“不肯”二字力拔千钧,赋予梨花桀骜风骨。春风中的自在梨花,与上片被风雨摧残的“残红”形成命运对照,暗示超脱世俗的生命选择。

四、词人背景与精神投射 王安国系王安石胞弟,《宋史》载其“性耿介,屡忤权贵”。此词作于其仕途失意时,“画堂朱户”暗喻权贵牢笼,“自在梨花”正是诗人以清白之躯对抗污浊现实的宣言。婉约词风中蕴藏豪放筋骨,展现北宋士大夫的嶙峋气节。

五、经典应用启示

  1. 写作借鉴:学习“宫锦污”的隐喻手法——用贵重物品的损毁强化美好事物消亡的冲击力。
  2. 朗诵要点:上片“费尽”“污”字需重读显沉痛,下片“不肯”“自在”当放缓语调,突出梨花的从容决绝。
  3. 跨界思考:对比西方浪漫主义诗歌(如华兹华斯《水仙花》)中自然意象的人格化表达,探索东西方诗人精神共鸣。

梨花这一意象,在词尾完成了从植物到人格象征的蜕变。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自在,不在于躲避风雨,而在于历经摧折后,仍有拒绝攀附的勇气与沐浴春光的坦然。王安国以词为镜,映照出千年不灭的士魂之光。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理屈词穷
理屈词穷
lǐ qū cí qióng

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

计上心来
计上心来
jì shàng xīn lái

计:计策、计谋。心里突然有了计策。

食不知味
食不知味
shí bù zhī wèi

形容心里有事,吃东西也不香。同“食不甘味”。

柏舟之节
柏舟之节
bǎi zhōu zhī jié

指妇女丧夫后守节不嫁。同“柏舟之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