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枕上吴中路。
遣黄耳、随君去。
若到松江呼小渡。
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
辋川图上看春暮。
常记高人右丞句。
作个归期天已许。
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三年枕上吴中路。
遣黄耳、随君去。
若到松江呼小渡。
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
辋川图上看春暮。
常记高人右丞句。
作个归期天已许。
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核心主题:
通过送友人归乡(苏坚字伯固),抒写自身对江南旧游的深切眷恋,并暗含摆脱宦海、归隐田园的人生理想。
情感解析:
殷切嘱托显眷恋(上片)
“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 — “老子”自称豪迈中透亲切,以主人姿态叮嘱友人莫扰鸥鹭,实则是嘱其重访自己当年在苏州(四桥属苏州)流连的山水。鸥鹭意象象征隐逸生活(典出《列子》),暗示苏轼心之所向。
用典明志寄归心(下片)
“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 — 借唐代王维(官至尚书右丞)隐居辋川典故(《旧唐书》载其“得宋之问蓝田别墅,辋水周于舍下”),直言向往王维式的诗画人生。“作个归期天已许”更以天意自证归隐的合理性,宦海沉浮的倦怠感呼之欲出。
物证情深化余韵(结尾点睛)
“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 “小蛮”借白居易家妓名代指侍妾朝云(《唐语林》),西湖雨痕的春衫凝结三重情意:朝云的温情、杭州的旧梦、往昔的自由。寻常衣物成为跨越时空的情感载体。
教学提示:此词可作为“仕隐矛盾”的典型文本,引导学生体会苏轼“身在宦海,心向林泉”的复杂心境(德育渗透);“春衫湿雨”的意象解析可训练学生捕捉“物载情思”的审美能力。
词牌特色:
《青玉案》双调六十七字,上下片各五仄韵。上片“路、去、渡、处”押急促的“遇”韵,呼应临别叮咛的急切;下片“暮、句、许、雨”转绵长的“御”韵,暗合悠远情思。
结构精妙:
精读训练:聚焦“莫惊鸥鹭”的“惊”字,看似劝友人勿扰鸟,实则是词人对自己仕途惊惧的反射;再品“天已许”的“许”字,以天意自证归心,隐含对现实束缚的无奈抗争。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元祐七年(1092)苏轼知扬州时(据孔凡礼《苏轼年谱》)。经历乌台诗案、外放辗转后,其词中豪放气渐敛,转向对人生归宿的深沉思索。
流派特质:
知人论世:苏轼此词标志其艺术成熟期 — 超越豪放/婉约二分法,以生活细节承载厚重生命体验,开创“清旷”新境(王国维《人间词话》)。
春衫一滴西湖雨,湿尽东坡半世心。宦海浮沉终有尽,辋川云树是归音。
勿谓:不要说;预:预先。以后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指把话说在前面。
比喻惩罚一人以恐吓或警戒其他人。同“杀鸡骇猴”。
内心焦躁得如着火一般。形容焦灼难忍的心情,亦作“心焦如焚”。
比喻造访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