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游春

《曲游春》

作者:宋• 周密

楚苑东风外,暖丝情絮,春思如织。

燕约莺期,恼芳情偏在,翠深红隙。

漠漠香尘隔。

沸十里、乱弦丛笛。

看画船,尽入西泠,闲却半湖春色。

柳陌。

新烟凝碧。

映帘底宫眉,堤上游勒。

轻暝笼寒,怕梨云梦冷,杏香愁幂。

歌管酬寒食。

奈蝶怨、良宵岑寂。

正满湖、碎月摇花,怎生去得。

鉴赏

周密《曲游春》——南宋西湖画卷中的盛世微凉

一、主题与情感:盛世游春下的寂寥幽思
这首寒食节西湖游春词,以华美笔触铺陈“沸十里、乱弦丛笛”的喧闹场景(上片),却在“闲却半湖春色”“怕梨云梦冷”等处(下片)透出深沉孤寂。词人通过乐景写哀的对比手法,在繁华盛景中埋下对春光易逝的隐忧,更暗含南宋末世文人特有的时代悲凉——如“碎月摇花”般美好却易碎的王朝幻影。


二、词牌与结构:双调游春的时空转换
《曲游春》为南宋流行游春词牌,双调结构形成鲜明场景切换:

  • 上片全景扫描:由东风暖丝(“楚苑东风外”)到十里笙歌(“沸十里、乱弦丛笛”),最后镜头定格在冷落半湖(“闲却半湖春色”),热闹中暗藏疏离感。
  • 过片承转精妙:以“柳陌”二字勾连上下片,从宏观场景切入微观特写——新烟凝碧的柳径(“柳陌。新烟凝碧”)映衬着车帘后的丽人与堤上骏马(“映帘底宫眉,堤上游勒”),展现贵族游春细节。
  • 下片时空推移:暮色渐笼(“轻暝笼寒”),词人笔触转向心理描摹。“怕梨云梦冷”的“怕”字成为情感转折点,由实入虚,引出“蝶怨岑寂”的想象,最终在“碎月摇花”的迷离月色中收束全篇。

三、语言与修辞:感官交织的末世华章

  1. 通感造境
    “暖丝情絮”将触觉的暖、视觉的丝絮与情感的“春思如织”交融;“碎月摇花”以视觉的破碎感传递心神恍惚,月光如碎玉、落花随风摇的意象充满不安定感。
  2. 矛盾修辞
    “闲却半湖春色”——游人尽聚西泠,反使半湖春色遭“闲置”,热闹中的荒凉感油然而生;“怕梨云梦冷”以“梨云”喻洁白梨花,却用“冷”“愁”赋予其凄清气质。
  3. 动物拟情
    “奈蝶怨、良宵岑寂”:蝴蝶本无情,词人却怨其不解良宵寂寞,将自身孤寂投射于自然生灵。

四、词人背景:遗民文人的盛世回眸
周密作为宋末著名词人,亲历南宋灭亡(据《宋史》卷四百十八)。此词虽作于宋亡前,但**“怕梨云梦冷”的忧惧,“碎月摇花”的迷离**,已透露出对繁华的深刻不安全感。词中“宫眉”“游勒”的贵族游冶场景,与其《武林旧事》记录临安风物的笔法一脉相承,堪称用词笔为南宋盛世绘制的“临终肖像”。


五、教学启示

  1. 情感对比训练
    引导学生圈画“沸十里”(极喧)与“良宵岑寂”(极静)、“画船尽入”(聚)与“半湖闲却”(散)等对立词组,体会词人如何在盛景中埋藏哀音。
  2. 意象解码实践
    聚焦“碎月摇花”:碎月暗喻什么?为何用“摇”不用“映”?通过字词推敲理解象征南宋国运的微妙表达。
  3. 历史语境还原
    结合《武林旧事》记载的西湖游春盛况(来源可靠),对比此词结尾的寂寥感,探究南宋文人集体潜意识中的末世预感。

结语:周密以美术家般的工笔(“帘底宫眉”“堤上游勒”)与哲学家般的锐感(“闲却半湖”“蝶怨岑寂”),在西湖春光中刻下时代挽歌的初章。当“碎月摇花”的波光隐入历史长河,词人对美的眷恋与对易碎的洞见,依然在字句间粼粼生辉。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天昏地暗
天昏地暗
tiān hūn dì àn

昏:天黑。天地昏黑无光。形容刮大风时漫天沙土的景象。也比喻政治腐败,社会黑暗。

八字没见一撇
八字没见一撇
bā zì méi jiàn yī piě

比喻事情毫无眉目,未见端绪。

鸣珂锵玉
鸣珂锵玉
míng kē qiāng yù

玉珂鸣响,佩玉铿锵。比喻显贵。

思贤如渴
思贤如渴
sī xián rú kě

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比喻迫切的想延致有才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