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龙吟

《瑞龙吟》

章台路。

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

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

暗凝伫。

因念个人痴小,乍窥门户。

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

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

唯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

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

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

事与孤鸿去。

探春尽是,伤离意绪。

官柳低金缕。

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

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鉴赏

周邦彦《瑞龙吟》鉴赏:春归人杳的怅惘诗画


一、主题与情感:春归人杳的时空悲歌

核心主题:重游故地、物是人非的伤逝情怀。
情感层次

  • 上叠(写景铺垫):“褪粉梅梢,试花桃树”以白描展现春光更替,燕子“定巢旧处”暗反人事变迁,自然引出“暗凝伫”的静默怅惘。
  • 中叠(追忆往昔):“个人痴小,乍窥门户”刻画出少女娇憨神态,“盈盈笑语”如电影特写,暖色回忆与冷寂现实形成刺眼对比。
  • 下叠(现实孤寂):“事与孤鸿去”将往事具象为飞逝孤鸿,“断肠院落,一帘风絮”以漫天飞絮锁住愁绪,空间意象(院落)与自然意象(风絮)交织成窒息般的惆怅网罗。
    教学切入点
  • 德育:引导学生体会对美好消逝的珍视
  • 审美启蒙:感受“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艺术(如桃梅灿烂反衬心境苍凉)

二、词牌与结构:三叠慢词的匠心布局

词牌特色:《瑞龙吟》属长调慢词,分三叠(三段),共133字,宜铺叙复杂情感。(据《钦定词谱》)
结构解析

  1. 上叠写景起兴:重游章台路,春景依旧—“褪粉”“试花”暗含时间流逝
  2. 中叠忆人传神:聚焦“乍窥门户”的惊鸿一瞥,声容笑貌宛在眼前
  3. 下叠今昔对照:“前度刘郎”化用刘禹锡重游玄都观典故(《唐诗纪事》卷三十九),秋娘“声价如故”更显自身孤寂,终以风雨飞絮收束全篇
    关键技法
  • 过片转折:由“暗凝伫”实景转入“因念”虚忆,自然无痕
  • 收尾留白:“一帘风絮”以具象物象承载无限愁思,余韵绵长

三、语言修辞:凝练笔触中的时空穿透力

  1. 动词炼字
    • 粉”“花”——“褪”写梅花凋残的被动,“试”状桃花初绽的怯生,二字活化春序更迭
    • 风映袖”——“障”字勾勒以袖遮风的娇柔体态,细节传神
  2. 意象群组
    • 春景意象链:褪粉梅→试花桃→低金缕(柳)→飞雨→风絮,串联成流动的暮春画卷
    • 孤寂符号:孤鸿、空院、飞雨、风絮,多重意象叠加强化荒凉感
  3. 用典无痕
    • “刘郎重到”:暗引刘禹锡“前度刘郎今又来”之句(《再游玄都观》),寄寓政治失意与人生漂泊
    • “燕台句”:借李商隐《燕台诗》典故(《李义山诗集》),暗示往昔诗词唱和的知音之乐

四、词人背景与创作溯源

周邦彦词风:婉约派集大成者,精于音律,《瑞龙吟》是其自度曲代表作。
创作背景

  • 此词作于绍圣四年(1097)周邦彦外放溧水县令期间。
  • 旧地重游触发对汴京往事的追忆,表面写情场失意,深层融汇政治挫败感(新旧党争中被逐出京)。
  • 南宋张炎《词源》评:“清真(周邦彦)最长处,在善融化诗句,如自己出。”

五、教学应用建议

  1. 写作迁移
    • 学习“障风映袖”类细节白描,训练人物刻画能力
    • 模仿“事与孤鸿去”的意象浓缩手法,将抽象情感具象化
  2. 群文对比
    • 对比晏几道《鹧鸪天》“舞低杨柳楼心月”的浓烈回忆,体会周词含蓄蕴藉之美
    • 关联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理解典故化用的深层意蕴
  3. 跨媒介创作
    • 以“章台春归图”为题绘制三叠连环画,用视觉语言呈现词中场景转换

名句点睛:“断肠院落,一帘风絮”——风絮既是实景,又是愁思的物化。帘内人凝望飞絮如见往事碎片,院落之“空”与心绪之“乱”在此达成天人合一,堪称宋词结句的神来之笔。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细针密缕
细针密缕
xì zhēn mì lǚ

缕:线。针线细密。比喻工作细致或处理事情周到。

逸闻趣事
逸闻趣事
yì wén qù shì

指世人不在知道而感兴趣的传闻和故事。

奋勇当先
奋勇当先
fèn yǒng dāng xiān

鼓起勇气,赶在最前面。

周公吐哺
周公吐哺
zhōu gōng tǔ bǔ

后用为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