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姝媚

《三姝媚》

烟光摇缥瓦。

望晴檐多风,柳花如洒。

锦瑟横床,想泪痕尘影,凤弦常下。

倦出犀帷,频梦见、王孙骄马。

讳道相思,偷理绡裙,自惊腰衩。

惆怅南楼遥夜。

记翠箔张灯,枕肩歌罢。

又入铜驼,遍旧家门巷,首询声价。

可惜东风,将恨与、闲花俱谢。

记取崔徽模样,归来暗写。

鉴赏

以下是对史达祖《三姝媚》的解析,结合教学需求分层展开:


一、主题与情感解析

核心主题生死离别的刻骨相思

  • 上片“闺阁悬想”(虚写女子情态)
    “锦瑟横床,想泪痕尘影,凤弦常下” —— 以“横床锦瑟”暗示乐器闲置,喻女子无心歌舞;“泪痕尘影”白描独处悲戚,未弹琴弦已垂落(“凤弦常下”),层层递进刻画出被思念掏空身心的状态。
    “讳道相思,偷理绡裙,自惊腰衩” —— “讳道”“偷理”的细腻动作,展现她强抑相思却因裙宽腰瘦暴露消瘦的复杂心理,羞怯中透出深情。

  • 下片“寻访悼亡”(实写词人行动)
    “又入铜驼,遍旧家门巷,首询声价” —— “遍询声价”原是打探歌妓近况的委婉说法,此处暗示急切追寻恋人消息。
    “可惜东风,将恨与、闲花俱谢” —— 东风无情摧花,隐喻伊人香消玉殒,将“恨”与“花谢”并置,凸显生命逝去的无力感。
    情感教育切入点:生死观教育(珍惜当下)、情感表达的含蓄与真挚(德育)


二、词牌与结构特色

  1. 《三姝媚》词牌特点(据《钦定词谱》)

    • 双调94字,上下片各九句五仄韵,句式错落(447446735/337446735),适合表达缠绵跌宕之情。
    • 本词严守仄韵格律(“瓦”“洒”“下”“马”“衩”押马韵;“夜”“罢”“价”“谢”“写”押卦韵),声情凄抑。
  2. 结构设计

    • 上片虚写:悬想女子独居憔悴(“倦出犀帷”闭门不出,“频梦见”魂牵梦萦)。
    • 过片转折:“惆怅南楼遥夜”从想象跳回现实,开启回忆(“记翠箔张灯”)与寻访(“又入铜驼”)。
    • 下片实写:由“遍询”到知悉死讯(“闲花俱谢”),终以画像寄情(“暗写崔徽”),形成“悬想-追寻-幻灭-悼念”的情感闭环。

三、语言与修辞精析

词句 修辞手法 鉴赏要点
柳花如洒 比喻+通感 “洒”字将柳絮纷飞比作雨洒,视觉动态化,奠定飘零哀感基调。
倦出犀帷 动作细节 “倦”字凝练传递身心俱疲,帷帐“犀”质华贵反衬人物枯寂。
讳道相思,自惊腰衩 矛盾心理白描 嘴上避谈相思,身体却因消瘦惊觉裙宽,比直抒更显哀婉(类似李清照“日晚倦梳头”手法)。
记取崔徽模样 用典(《丽情集》 借唐代歌妓崔徽临终留像典故,暗示恋人已逝,只能凭记忆画像,含蓄升华悼亡主题。

四、词人背景与流派关联

  • 史达祖生平:南宋婉约派名家,曾为权相韩侂胄堂吏,开禧北伐失败后遭流放(《宋史·韩侂胄传》)。此词或作于落魄时,将身世飘零感注入恋情书写。
  • 婉约派特色
    1. 情感内敛:以“讳道”“偷理”等动作藏情,符合婉约派“含蓄深婉”审美;
    2. 意象纤丽:缥瓦、锦瑟、绡裙等精美物象,暗含物是人非之叹;
    3. 结构精巧:虚实双线交织,过片时空跳跃而意脉不断,体现南宋雅词技法成熟。

五、教学应用建议

  1. 写作借鉴
    • 学用“矛盾行为”写深情(如“讳道相思”却“自惊腰衩”);
    • 练习“意象隐喻”(如“闲花俱谢”喻生命凋零)。
  2. 群文对比
    • 婉约悼亡:对比苏轼《江城子》“小轩窗,正梳妆”,同写生死相隔,苏词直抒“肠断”,史词隐晦藏哀;
    • 生死意象:对照李煜“林花谢了春红”,体味“花谢”在不同词作中的象征意义。
  3. 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通过“偷理绡裙”等细节,体会古人含蓄情感表达中的生命力,反思现代情感沟通方式。

:词牌典故引自《碧鸡漫志》,崔徽事见《丽情集》,生平参考《宋史》。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面红颈赤
面红颈赤
miàn hóng jǐng chì

形容因激动或羞渐而脸色发红。同“面红耳赤”。

擦脂抹粉
擦脂抹粉
cā zhī mǒ fěn

犹言涂脂抹粉。

樗栎庸材
樗栎庸材
chū lì yōng cái

樗栎:不成材的树木。比喻平庸无用的人。常用作谦词。

七贞九烈
七贞九烈
qī zhēn jiǔ liè

旧时形容妇女无比贞节刚烈,宁死不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