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

《三台》

见梨花初带夜月,海棠半含朝雨。

内苑春、不禁过青门,御沟涨、潜通南浦。

东风静、细柳垂金缕。

望凤阙、非烟非雾。

好时代、朝野多欢,遍九陌、太平箫鼓。

乍莺儿百啭断续,燕子飞来飞去。

近绿水、台榭映秋千,斗草聚、双双游女。

饧香更、酒冷踏青路。

会暗识、夭桃朱户。

向晚骤、宝马雕鞍,醉襟惹、乱花飞絮。

正轻寒轻暖漏永,半阴半晴云暮。

禁火天、已是试新妆,岁华到、三分佳处。

清明看、汉宫传蜡炬。

散翠烟、飞入槐府。

敛兵卫、阊阖门开,住传宣、又还休务。

鉴赏

宋词赏读|万俟咏《三台》:盛世清明图卷里的双重意蕴

一、词牌与结构:铺展盛世画卷的长调 《三台》属宋代长调词牌,源于唐代宫廷乐曲,三段式结构(此词分三片)尤善铺陈叙事。万俟咏作为北宋徽宗朝大晟府乐官(据《宋史·乐志》),精于音律,此词以工整的三叠布局:

  • 上片(起势):全景扫描皇家春景:"梨花初带夜月,海棠半含朝雨"白描昼夜交替的美景,"太平箫鼓"点明盛世基调;
  • 中片(展开):聚焦民间游冶:"莺儿百啭"、"斗草游女"、"宝马雕鞍"动态勾勒市井欢愉;
  • 下片(升华):融合时节礼俗:"禁火天试新妆"写寒食风俗,"汉宫传蜡炬"化用《唐辇下岁时记》赐火典故,终以宫门休务结于盛世安闲。

二、主题与情感:太平颂歌中的隐微笔触 全词主写清明时节的承平气象,却暗含双重意蕴:

  • 表层欢愉
    "遍九陌太平箫鼓"(都城处处歌舞)、"斗草聚双双游女"(少女嬉戏)、"醉襟惹乱花飞絮"(贵族冶游),以多组动态场景渲染朝野同乐的升平图景;
  • 深层隐忧
    开篇"非烟非雾望凤阙"暗喻皇宫的朦胧虚幻,"正轻寒轻暖漏永"(微寒微暖长夜)隐约透出繁华下的不安——对照词人身处北宋末年危机潜伏的时代(参考《宋史·徽宗纪》),似有盛世危言之意。

三、语言与意象:工笔彩绘的节序风情 词人善用多感官联动的意象群,构建鲜活民俗画卷:

  • 视觉叠映
    "梨花夜月"与"海棠朝雨"对仗工巧,以花卉晨昏之态浓缩春日之美;
  • 听觉交响
    "莺啭断续"配"太平箫鼓",自然鸟鸣与人间乐声交织成音诗;
  • 嗅觉通感
    "饧香更酒冷踏青路"(麦芽糖甜香混着冷酒气),寒食禁火的特有气息扑面而来;
  • 民俗点睛
    "汉宫传蜡炬"借唐代赐火旧典(《周礼》载寒食禁火后皇家重新分火),暗示礼制传承下的盛世威仪。

四、词人背景与历史镜鉴 万俟咏身为宫廷乐官,其词多"颂圣辅乐"之用(《碧鸡漫志》卷三)。此词表面承应大晟府"歌颂祥瑞"的创作要求,却在"轻寒轻暖"、"半阴半晴"等微妙气候描写中,暗合北宋末年"丰亨豫大"表象下的社会危机。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比较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繁华细节,思考艺术对历史的双重记录功能。

教学建议·写作迁移

  1. 场景扩写法:选取"斗草游女"或"宝马雕鞍"片段,想象人物对话与心理,训练细节描写
  2. 双重视角习作:仿写节日场景,要求明写欢乐氛围,暗藏一处耐人寻味的"不和谐音"
  3. 意象组合实践:观察春日街头,用三种感官意象(如:视觉-落樱纷飞/听觉-风筝哨响/触觉-暖风拂面)构建50字微散文

这首被《唐宋词简释》称为"铺叙有致"的长调,如一部运镜流畅的春日纪录片。在词人精心调度中,我们既看到北宋清明风俗的吉光片羽,也听见了历史转折关头的悠远回响。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话里带刺
话里带刺
huà lǐ dài cì

指话中包含着讥笑和讽刺。同“话中带刺”。

从恶如崩
从恶如崩
cóng è rú bēng

指为恶如山崩那样容易。

苍翠欲滴
苍翠欲滴
cāng cuì yù dī

苍翠:深绿。形容草木等绿色植物仿佛饱含水份一样。

亭台楼阁
亭台楼阁
tíng tái lóu gé

泛指多种供游赏、休息的建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