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查子

《生查子》

繁灯夺霁华。

戏鼓侵明发。

物色旧时同,情味中年别。

浅画镜中眉,深拜楼西月。

人散市声收,渐入愁时节。

鉴赏

《生查子》南宋·刘克庄:中年灯火里的寂寞回响

繁灯夺霁华,戏鼓侵明发。
元宵夜的灯火压过了月色清辉(霁华),喧闹的戏鼓声直响到天色将明。开篇以“夺”“侵”二字刺破节庆表象——灯火掠夺了月光之美,鼓声侵占了黑夜安宁,暗示繁华背后的躁动与消耗(《宋词鉴赏辞典》评“起笔便见奇崛”)。

物色旧时同,情味中年别。
眼前景物与往昔无异,独中年心境已截然不同。这十言道尽人生至痛:物理世界的恒常(物色同)与生命体验的流逝(情味别)形成尖锐对峙。中年特有的幻灭感破纸而出,恰如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的镜像翻转。

浅画镜中眉,深拜楼西月。
闺中人浅画蛾眉,又向楼西明月深深拜祷。白描笔法藏万千心事:“浅画”显其意兴阑珊,“深拜”见其孤注一掷。月在此既是闺怨载体(呼应李白“长安一片月”),更是永恒时空的冰冷见证(《唐宋词教学研究》称此句“以动作写深情”)。

人散市声收,渐入愁时节。
人潮散去,市声消歇,愁绪如夜色渐浓。结句用听觉转场:“戏鼓侵明发”的喧嚣与“市声收”的死寂形成骇人对照。一个“渐”字如滴漏计时,量出愁绪蔓延的轨迹,堪比李清照“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孤寂绵长。


教学启示与情感教育

  1. 意象对比教学
    引导学生抓住“灯火/霁华”“戏鼓/寂静”“旧物/新愁”三组对抗性意象,体会词人如何借物理空间的恒常反衬心理时间的残酷

  2. 中年生命体验启蒙
    通过“情味中年别”五字,引导学生理解人生阶段的心理转折(可对比苏轼“人生看得几清明”),培养对生命复杂性的共情能力。

  3. 以声写寂的艺术
    解析“戏鼓侵明发—市声收”的声景转变,示范如何用声音变化外化心境(类似白居易“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审美实践)。

  4. 节日文化中的孤独
    在元宵诗词教学中(常聚焦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引入此词揭示群体狂欢中的个体疏离,拓展传统节日的文化认知维度。


这首《生查子》如一枚时间琥珀,封存了灯火阑珊时最锐利的生命顿悟。当戏鼓声歇,市灯渐灭,我们终要与那个“物色旧时同”却永不可追回的自我狭路相逢——这或许正是刘克庄在南宋飘摇的夜色里,留给所有中年心灵的一盏苦茶。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勿谓言之不预也
勿谓言之不预也
wù wèi yán zhī bù yù yě

勿谓:不要说;预:预先。以后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指把话说在前面。

杀鸡哧猴
杀鸡哧猴
shā jī chī hóu

比喻惩罚一人以恐吓或警戒其他人。同“杀鸡骇猴”。

心焦如火
心焦如火
xīn jiāo rú huǒ

内心焦躁得如着火一般。形容焦灼难忍的心情,亦作“心焦如焚”。

吕安题凤
吕安题凤
lǚ ān tí fèng

比喻造访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