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春何苦匆匆,带风伴雨如驰骤。
幽葩细萼,小园低槛,壅培未就。
吹尽繁红,占春长久,不如垂柳。
算春常不老,人愁春老,愁只是、人间有。
春恨十常八九。
忍轻辜、芳醪经口。
那知自是,桃花结子,不因春瘦。
世上功名,老来风味,春归时候。
纵樽前痛饮,狂歌似旧,情难依旧。
问春何苦匆匆,带风伴雨如驰骤。
幽葩细萼,小园低槛,壅培未就。
吹尽繁红,占春长久,不如垂柳。
算春常不老,人愁春老,愁只是、人间有。
春恨十常八九。
忍轻辜、芳醪经口。
那知自是,桃花结子,不因春瘦。
世上功名,老来风味,春归时候。
纵樽前痛饮,狂歌似旧,情难依旧。
晁补之(1053—1110),北宋著名词人,苏门四学士之一(来源:《宋史·文苑传》)。其词风清丽含蓄,介于婉约派的细腻与豪放派的旷达之间,常借自然景物抒发人生感慨。这首《水龙吟》以“问春”开篇,通过惜春之情,层层递进揭示人生易老、功名虚无的深沉主题。全词语言凝练,结构精巧,适合用于中学语文教学,帮助学生感悟宋词的美学魅力与现实启迪(参考《宋词鉴赏辞典》及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本词核心主题是“春光易逝”与“人世愁绪”的交织。上片以春逝为引,表达对自然变迁的哀惋;下片转向人生感悟,揭示愁绪源于人心而非外物。情感层次丰富:
《水龙吟》是北宋常见词牌,双调(分上下两片),格律严谨:上片仄韵为主,下片平仄交替,押韵密集(如“骤”“就”“柳”“有”“九”“口”“瘦”“候”“旧”等),营造出跌宕起伏的节奏感(来源:《词林纪事》)。晁补之巧妙运用结构传递情感:
晁补之善用朴素语言创造灵动意象,修辞手法多样:
晁补之属北宋婉约派分支,风格清丽含蓄,重“情致”而非豪放派的“气势”(参考《唐宋词教学研究》)。其生平背景深刻影响本词:晁补之仕途坎坷,曾因党争贬谪(来源:《宋史》),词中“世上功名,老来风味”折射其看淡官场浮沉的心境。南渡前的北宋词人如他,常借自然抒怀,避免直露哀怨。教师可对比李清照南渡后词风的悲怆转变(如《声声慢》),帮助学生建立“知人论世”框架:理解词作需结合时代背景。
为提升宋词应用能力,建议:
晁补之《水龙吟》以春逝为镜,照见人世愁绪的本质,语言与结构皆具教学价值。通过本词,学生不仅能领略宋词之美,更能学会以豁达之心拥抱生活变迁。拓展阅读推荐:婉约派李清照《一剪梅》(爱情相思)、豪放派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家国情怀),覆盖两宋不同主题。
辞:同“词”,文辞。用以指极其美妙的文辞。
犹调兵遣将。亦作“遣将调兵”、“遣将征兵”。
旧指一个掌握政权的人活着的时候,他的政治主张便能贯彻。
纡:屈抑。指地位高的人降低身分俯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