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席离歌,长亭别宴。
香尘已隔犹回面。
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
斜阳只送平波远。
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祖席离歌,长亭别宴。
香尘已隔犹回面。
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
斜阳只送平波远。
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教学切入点:通过“回面”“马嘶”“棹转”等动态描写,引导学生体会克制中的深情(德育),感知宋代文人“哀而不伤”的情感表达(审美)。
段落 | 内容 | 功能 |
---|---|---|
上片 | 长亭饯别、舟马分行 | 动态离别场景 |
过片 | “画阁魂消” | 空间转换至居者视角 |
下片 | 登楼远望、愁思蔓延 | 静态思念延展 |
典型“上片叙事,下片抒情”结构,过片处“画阁魂消”四字完成从送别现场到闺阁凝望的时空跳跃。
意象 | 象征意义 |
---|---|
香尘/长亭 | 离别场景的经典符号 |
斜阳/平波 | 时空永恒的苍茫感 |
天涯地角 | 愁思的无限延展(夸张) |
结尾“无穷无尽是离愁”直抒胸臆,与“天涯地角寻思遍”的空间想象结合,形成情感洪流。 |
晏殊身为北宋太平宰相(《宋史》载其“平居好贤”),词中离愁并非个人悲苦,而是对人生聚散的哲学观照。其词风温润如玉,即便写离情也保持克制典雅的格调,与柳永的露骨凄切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理性节制情感”的表达,正是宋代士大夫精神的折射。
末句“天涯地角寻思遍”可开展创意改写:让学生用现代意象(如微信定位、航线地图)重构古典离愁,打通古今情感共鸣。
晏殊此词如一幅工笔淡彩的送别长卷,在舟马交错、斜阳波影间,将离愁提炼为跨越千年的情感公约数。其价值不仅在于艺术技法,更在于启示我们:最深的痛楚,可用最平静的语言承载。
形容因激动或羞渐而脸色发红。同“面红耳赤”。
犹言涂脂抹粉。
樗栎:不成材的树木。比喻平庸无用的人。常用作谦词。
旧时形容妇女无比贞节刚烈,宁死不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