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踏莎行》

作者:宋• 晏殊

祖席离歌,长亭别宴。

香尘已隔犹回面。

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

斜阳只送平波远。

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鉴赏

晏殊《踏莎行》深度解析:宋代文人的离别美学

一、主题与情感:时空阻隔中的离愁别绪

  • 核心主题:长亭送别的经典场景中,晏殊以双重视角(居人/行人)勾画出立体化的离愁
  • 情感递进
    • 临别挣扎:“香尘已隔犹回面”——马蹄扬尘已遮蔽视线,仍频频回首(动作细节显不舍)
    • 双向煎熬:“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马嘶声穿透树林,行舟随波远去(听觉与视觉的双重冲击)
    • 时空苍茫:“斜阳只送平波远”——落日余晖中江水浩渺,暗示思念的绵长无尽

教学切入点:通过“回面”“马嘶”“棹转”等动态描写,引导学生体会克制中的深情(德育),感知宋代文人“哀而不伤”的情感表达(审美)。


二、词牌与结构:双调词牌的时空调度

  • 词牌特色:《踏莎行》双调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仄韵(本词押“宴、面、转”“断、远、遍”韵),平仄相间如离人脚步。
  • 结构匠心
    段落 内容 功能
    上片 长亭饯别、舟马分行 动态离别场景
    过片 “画阁魂消” 空间转换至居者视角
    下片 登楼远望、愁思蔓延 静态思念延展

    典型“上片叙事,下片抒情”结构,过片处“画阁魂消”四字完成从送别现场到闺阁凝望的时空跳跃。


三、语言艺术:白描笔法与意象张力

  • 白描传神
    • “香尘已隔犹回面”——尘土飞扬中回头凝望的特写,无需修饰词便道尽留恋
    • “匹马映林嘶”——马鸣声在林中回荡的空镜头,以声响反衬寂静孤独
  • 意象群构建
    意象 象征意义
    香尘/长亭 离别场景的经典符号
    斜阳/平波 时空永恒的苍茫感
    天涯地角 愁思的无限延展(夸张)
    结尾“无穷无尽是离愁”直抒胸臆,与“天涯地角寻思遍”的空间想象结合,形成情感洪流

四、词人背景:太平宰相的深情密码

晏殊身为北宋太平宰相(《宋史》载其“平居好贤”),词中离愁并非个人悲苦,而是对人生聚散的哲学观照。其词风温润如玉,即便写离情也保持克制典雅的格调,与柳永的露骨凄切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理性节制情感”的表达,正是宋代士大夫精神的折射。


五、教学应用建议

  1. 写作借鉴
    • 学习“居人/行人”双视角叙事,增强作品层次感
    • 模仿“斜阳只送平波远”的以景结情手法
  2. 朗诵要点
    • 上片“嘶”“转”等仄韵字短促如顿足,下片“断”“远”绵长似叹息
  3. 跨文本关联
    • 对比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体会婉约派内部的风格差异

末句“天涯地角寻思遍”可开展创意改写:让学生用现代意象(如微信定位、航线地图)重构古典离愁,打通古今情感共鸣。


晏殊此词如一幅工笔淡彩的送别长卷,在舟马交错、斜阳波影间,将离愁提炼为跨越千年的情感公约数。其价值不仅在于艺术技法,更在于启示我们:最深的痛楚,可用最平静的语言承载。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面红颈赤
面红颈赤
miàn hóng jǐng chì

形容因激动或羞渐而脸色发红。同“面红耳赤”。

擦脂抹粉
擦脂抹粉
cā zhī mǒ fěn

犹言涂脂抹粉。

樗栎庸材
樗栎庸材
chū lì yōng cái

樗栎:不成材的树木。比喻平庸无用的人。常用作谦词。

七贞九烈
七贞九烈
qī zhēn jiǔ liè

旧时形容妇女无比贞节刚烈,宁死不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