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湘人

《望湘人》

作者:宋• 贺铸

厌莺声到枕,花气动帘,醉魂愁梦相半。

被惜馀薰,带惊剩眼。

几许伤春春晚。

泪竹痕鲜,佩兰香老,湘天浓暖。

记小江、风月佳时,屡约非烟游伴。

须信鸾弦易断。

奈云和再鼓,曲终人远。

认罗袜无踪,旧处弄波清浅。

青翰棹舣,白苹洲畔。

尽木临皋飞观。

不解寄、一字相思,幸有归来双燕。

鉴赏

《望湘人》鉴赏:春愁深处见痴情

贺铸此词以细腻笔触勾勒出暮春时节的深沉愁绪,将伤春之情与失侣之痛交织一体。全词如一幅工笔重彩画,情感层层晕染,愁思愈转愈深。

一、情感解析:伤春怀人两重悲

  • 伤春之叹
    “厌莺声到枕,花气动帘”—开篇即反用春景,莺啼花放本应愉悦,词人却以“厌”字劈面写来。结合“醉魂愁梦相半”,可见其心境之郁结。“泪竹痕鲜”暗引娥皇女英泪染湘竹典故(《博物志》),以竹上新泪痕喻己悲情;“佩兰香老”更以香草凋零隐喻年华流逝。春愈浓暖,愁愈刺骨。

  • 悼亡之痛
    下片“须信鸾弦易断”陡转(“过片”如文章转折),以琴弦易断喻爱侣早逝(典出《汉武外传》)。继写“认罗袜无踪”(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意象),当年共游的“小江风月”,如今只剩“云和再鼓,曲终人远”的永恒寂寥。结句“幸有归来双燕”貌似慰藉,实则双燕反衬形单影只,愈显悲凉。

教学提示:通过“厌”字、“幸”字等矛盾词,引导学生体会反衬手法;结合湘妃典故,理解中国文学中“春愁”与“悼亡”的文化基因。


二、结构艺术:景情相生双线并进

本词为双调慢词,上下片结构精巧:

  1. 上片铺染春愁
    由听觉(莺声)、嗅觉(花气)切入,经触觉(被惜馀薰)、视觉(带惊剩眼)层层递进,终以“伤春春晚”点题。“泪竹”“佩兰”典故自然融入湘地暖景,为下片忆人伏笔。
  2. 下片聚焦人逝
    过片“鸾弦易断”如琴音裂帛,引出“曲终人远”的绝望。“青翰棹舣”(彩舟停泊)、“白苹洲畔”的旧地重游,与“临皋飞观”的登高远望,构成空间上的徒劳追寻。

词牌特色:《望湘人》调名暗含湘妃意象(见《钦定词谱》),贺铸以“泪竹”呼应词牌,典故与调名浑然一体。


三、语言密码:凝练字词见深情

  • 动词的张力
    “动”帘写花气侵人之势,“惊”眼状腰带宽松之骤(《宋词语言艺术研究》)。“认”字尤妙——明知无踪仍执意寻觅,痴情刻骨。
  • 意象的隐喻
    “鸾弦”“云和”(琴瑟代称)喻琴瑟和鸣的往昔;“双燕”反衬孤寂,较之晏殊“似曾相识燕归来”,更多一分强自宽解的凄楚。

四、词人背景:贺梅子的婉约心

贺铸虽以“一川烟草”豪放词闻名,此作却尽显婉约本色。据《宋史·贺铸传》,其妻赵氏早亡,词中“非烟游伴”(用唐传奇步非烟典故)、“罗袜无踪”皆寄悼亡之思。南渡前词人将身世之悲注入春景,开创了以艳笔写哀情的独特词风。


五、教学延展建议

  1. 对比阅读
    将“幸有归来双燕”与晏几道“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李清照“雁过也正伤心”比较,体会“燕”意象的情感差异性。
  2. 仿写训练
    让学生尝试用“厌__”句式(如“厌蝉声透幕”)开篇,学习反衬手法。
  3. 跨媒介表达
    为“青翰棹舣,白苹洲畔”设计电影空镜头,理解词的画面感。

贺铸以春景为绢帛、血泪为丹青,绘就这幅痴绝的悼亡长卷。词中每一处莺啼花放,都是刺向愁心的刃;每一笔舟影蘋香,皆为刻骨相思的碑。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天昏地暗
天昏地暗
tiān hūn dì àn

昏:天黑。天地昏黑无光。形容刮大风时漫天沙土的景象。也比喻政治腐败,社会黑暗。

八字没见一撇
八字没见一撇
bā zì méi jiàn yī piě

比喻事情毫无眉目,未见端绪。

鸣珂锵玉
鸣珂锵玉
míng kē qiāng yù

玉珂鸣响,佩玉铿锵。比喻显贵。

思贤如渴
思贤如渴
sī xián rú kě

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比喻迫切的想延致有才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