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

《西河》

佳丽地。

南朝盛事谁记。

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

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

莫愁艇子曾系。

空馀旧迹郁苍苍,雾沈半垒。

夜深月过女墙来,赏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

想依稀、王谢邻里。

燕子不知何世。

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鉴赏

《西河·金陵怀古》深度解析:残阳里的六朝叹息

一、主题与情感:斜阳照尽兴亡泪
这首词以 “南朝盛事谁记” 劈空发问,定下 历史兴亡 的沉重基调。周邦彦漫步金陵故都,面对残山剩水:

  • “怒涛寂寞打孤城” —— 以拟人笔法写江涛拍城,“寂寞”二字道尽繁华散尽的苍凉;
  • “夜深月过女墙来” —— 冷月无声掠过城垛,如历史之眼凝视废墟;
  • 结句“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最是精警:燕子呢喃本为自然之声,词人却听出 “说兴亡” 的悲叹。斜阳中的寻常巷陌,原是王谢贵族旧邸,今昔巨变浓缩于此,传递出 深沉的历史虚无感与警世之思。(情感教育切入点:历史变迁的辩证思考,盛世警醒)

二、词牌与结构:三叠慢词中的时空折叠
《西河》为周邦彦自创慢曲(见《清真集》),采用 “三叠”体式 展开时空画卷:

  1. 上片聚焦地理:以“佳丽地”总起,用“山围故国”“怒涛孤城”构建金陵苍茫空间;
  2. 中片钩沉历史:借莫愁女传说(《旧唐书·音乐志》载石城女子莫愁)与雾锁残垒,虚化南朝旧事;
  3. 下片落笔当下:“酒旗戏鼓”的热闹市井与“王谢邻里”的衰败形成刺眼对比,最终收束于燕子斜阳的永恒沉思。三片层层递进,完成 “地—史—今” 的宏大叙事闭环。

三、语言与修辞:典故活化如盐入水
周邦彦化用前人诗句不着痕迹:

  • “山围故国绕清江” 脱胎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却以 “髻鬟对起” 创新喻:两岸青山如女子发髻相对,柔化苍莽气象;
  • “燕子不知何世” 呼应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更添 “相对如说兴亡” 的拟人情态,赋予燕子历史见证者的灵性;
  • 叠字“郁苍苍” 描摹废墟草木之茂盛,反衬人事凋零之残酷。

四、词人背景:盛世阴影下的冷眼
周邦彦身处北宋末年(1110年前后),表面承平实则危机四伏(《宋史》载此时方腊起义、金国崛起)。他任溧水县令时多次游历金陵,六朝骤兴骤亡的旧事,触发了对当代命运的隐忧。作为 婉约派集大成者(王国维《人间词话》),此词却透出苍劲史笔,展现其风格的多样性。


五、教学应用建议

  1. 对比阅读训练

    • 比照刘禹锡《乌衣巷》《石头城》,分析周邦彦“夺胎换骨”的创作手法;
    • 关联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体会婉约与豪放怀古词的差异。
  2. 意象组合实践
    指导学生提炼词中 “孤城—冷月—旧垒—燕子—斜阳” 的意象群,创作微型怀古散文,强化意象运用能力。

:词中“莫愁艇子”典故考据详见南朝乐府《莫愁乐》;“赏心亭”为北宋金陵名胜,遗址在今南京水西门(据《景定建康志》)。

这首《西河》如一幅褪色的工笔长卷,在时空交叠处,我们听见了六朝瓦砾间的风吟。周邦彦以词人之眼观史,其价值不在还原真相,而在以诗性良知唤醒每个盛世中人的忧患之思——这或许正是古典诗词穿越千年的力量。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白丁俗客
白丁俗客
bái dīng sú kè

白丁:没有功名的平民。泛指粗俗之辈。

宠辱皆忘
宠辱皆忘
chǒng rǔ jiē wàng

受宠或受辱都毫不计较。常指一种通达的超绝尘世的态度。

切中时弊
切中时弊
qiè zhòng shí bì

切:切合;中:恰好对上;弊:害处。指发表的言论正好击中当时社会的弊病。

巧言利口
巧言利口
qiǎo yán lì kǒu

巧妙的言辞,锋利的口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