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波疑滴。
望玉壶天近,了无尘隔。
翠眼圈花,冰丝织练,黄道宝光相直。
自怜诗酒瘦,难应接、许多春色。
最无赖,是随香趁烛,曾伴狂客。
踪迹。
谩记忆。
老了杜郎,忍听东风笛。
柳院灯疏,梅厅雪在,谁与细倾春碧。
旧情拘未定,犹自学、当年游历。
怕万一,误玉人、夜寒帘隙。
月波疑滴。
望玉壶天近,了无尘隔。
翠眼圈花,冰丝织练,黄道宝光相直。
自怜诗酒瘦,难应接、许多春色。
最无赖,是随香趁烛,曾伴狂客。
踪迹。
谩记忆。
老了杜郎,忍听东风笛。
柳院灯疏,梅厅雪在,谁与细倾春碧。
旧情拘未定,犹自学、当年游历。
怕万一,误玉人、夜寒帘隙。
这首词以元宵灯市为背景,在流光溢彩的盛景中勾勒出一个落寞疏狂的文人形象。史达祖(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精于咏物)借佳节之欢反衬内心孤寂,在时空交错间诉说旧情难续的生命怅惘。
上片起笔即以空灵笔触描绘月夜:“月波疑滴,望玉壶天近,了无尘隔”。“疑滴”二字堪称绝妙——月光如水波般清透,仿佛随时会滴落人间,配合“玉壶”(喻明月)高悬、纤尘不染的夜空,营造出水晶世界般的澄澈意境。
紧接着灯市奇观扑面而来:“翠眼圈花”(走马灯光影流转)、“冰丝织练”(彩灯如冰绡交织)、“黄道宝光相直”(灯彩与月光交相辉映)。这三句借视觉通感(将光影转化为丝织触感)与动态白描(“相直”写光芒碰撞),将繁华写至极致。
陡然转折处词人自叹:“自怜诗酒瘦,难应接、许多春色”。“瘦”字双关,既指因耽溺诗酒而形销骨立,更暗喻精神困倦难以融入喧闹(情感教育点:感知繁华中的孤独,理解个体与群体的疏离)。末尾“随香趁烛,曾伴狂客”的追忆,为下片的怅惘埋下伏笔。
下片以“踪迹”二字过片,如镜头切换般转入回忆。词人自称“杜郎”(化用杜牧风流俊赏之典,《唐诗纪事》载杜牧扬州冶游事),却以“忍听东风笛”一句击碎往昔——东风依旧,笛声如诉,心境却早已衰老荒疏(“老了”直击岁月无情)。
今昔场景对比如画:
此词如一幅工笔设色的南宋灯市图卷,金翠华彩的底色上,唯有一袭青衫的词人身影日渐淡薄。他在灯火阑珊处的转身,照见了所有狂欢背后灵魂的颤音——那是人类永恒面对的喧哗与寂寥的共生之谜。
比喻机会错过。
甜美动听的话。
犹言深入浅出。
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