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迁莺

《喜迁莺》

月波疑滴。

望玉壶天近,了无尘隔。

翠眼圈花,冰丝织练,黄道宝光相直。

自怜诗酒瘦,难应接、许多春色。

最无赖,是随香趁烛,曾伴狂客。

踪迹。

谩记忆。

老了杜郎,忍听东风笛。

柳院灯疏,梅厅雪在,谁与细倾春碧。

旧情拘未定,犹自学、当年游历。

怕万一,误玉人、夜寒帘隙。

鉴赏

史达祖《喜迁莺》解析:盛景孤影间的怅惘回眸

这首词以元宵灯市为背景,在流光溢彩的盛景中勾勒出一个落寞疏狂的文人形象。史达祖(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精于咏物)借佳节之欢反衬内心孤寂,在时空交错间诉说旧情难续的生命怅惘。


一、盛景如幻中的疏离

上片起笔即以空灵笔触描绘月夜:“月波疑滴,望玉壶天近,了无尘隔”。“疑滴”二字堪称绝妙——月光如水波般清透,仿佛随时会滴落人间,配合“玉壶”(喻明月)高悬、纤尘不染的夜空,营造出水晶世界般的澄澈意境。
紧接着灯市奇观扑面而来:“翠眼圈花”(走马灯光影流转)、“冰丝织练”(彩灯如冰绡交织)、“黄道宝光相直”(灯彩与月光交相辉映)。这三句借视觉通感(将光影转化为丝织触感)与动态白描(“相直”写光芒碰撞),将繁华写至极致。

陡然转折处词人自叹:“自怜诗酒瘦,难应接、许多春色”。“瘦”字双关,既指因耽溺诗酒而形销骨立,更暗喻精神困倦难以融入喧闹(情感教育点:感知繁华中的孤独,理解个体与群体的疏离)。末尾“随香趁烛,曾伴狂客”的追忆,为下片的怅惘埋下伏笔。


二、旧梦难寻的时空悲吟

下片以“踪迹”二字过片,如镜头切换般转入回忆。词人自称“杜郎”(化用杜牧风流俊赏之典,《唐诗纪事》载杜牧扬州冶游事),却以“忍听东风笛”一句击碎往昔——东风依旧,笛声如诉,心境却早已衰老荒疏(“老了”直击岁月无情)。

今昔场景对比如画:

  • 当年: “柳院灯疏,梅厅雪在”——疏灯映柳,雪落梅厅的清雅景致中,曾有人“细倾春碧”(共饮美酒)
  • 如今: “谁与”二字道尽孤寂,柳院梅厅犹在,对饮之人无踪
    结尾“怕万一,误玉人、夜寒帘隙”更是神来之笔:词人幻想重寻旧踪,却生怕错过佳人寒夜卷帘的刹那(修辞妙处: “夜寒帘隙”以细小空间切入,将牵挂凝练为惊鸿一瞥的意象)。

三、史达祖的“逆写”词艺

  1. 颠覆词牌本意: 《喜迁莺》原为恭贺及第之调(《唐五代词》载薛昭蕴“金门晓,玉京春”),史达祖却以元宵盛景反写孤寂,形成强烈反差。
  2. 时空螺旋结构: 上片现实(乐景)→下片回忆(哀情)→结尾闪回现实(悬想),如螺旋般缠绕递进愁绪。
  3. 姜夔词风烙印: 作为姜夔挚友(见《齐东野语》),史达祖此词“清空骚雅”,以“月波”“冰丝”等冷色调意象冲淡喧嚣,在热闹中淬炼出泠泠诗心。

教学应用建议

  1. 对比阅读: 将本词与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并读,体会婉约派(史达祖的幽微感伤)与豪放派(辛弃疾的哲理追寻)面对相似场景的不同表达。
  2. 意象摹写训练: 请学生仿写“月波疑滴”式通感句,如“钟声潮湿了暮色”。
  3. 情感思辨讨论: “自怜诗酒瘦”中“瘦”字是否仅限于形体?引导学生探究精神孤独的多维度表达。

此词如一幅工笔设色的南宋灯市图卷,金翠华彩的底色上,唯有一袭青衫的词人身影日渐淡薄。他在灯火阑珊处的转身,照见了所有狂欢背后灵魂的颤音——那是人类永恒面对的喧哗与寂寥的共生之谜。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相失交臂
相失交臂
xiāng shī jiāo bì

比喻机会错过。

甘言美语
甘言美语
gān yán měi yǔ

甜美动听的话。

出浅入深
出浅入深
chū qiǎn rù shēn

犹言深入浅出。

张慌失措
张慌失措
zhāng huāng shī cuò

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