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云峰

《夏云峰》

作者:宋• 仲殊

天阔云高,溪横水远。

晚日寒生轻晕。

闲阶静、杨花渐少,朱门掩、莺声犹嫩。

悔匆匆、过却清明,旋占得馀芳,已成幽恨。

都几日阴沈,连宵慵困。

起来韶华都尽。

怨入双眉闲斗损。

乍品得情怀,看承全近。

深深态、无非自许。

厌厌意、终羞人间。

争知道、梦里蓬莱,待忘了馀香,时传音信。

纵留得莺花,东风不住,也则眼前愁闷。

鉴赏

仲殊《夏云峰》—— 暮春幽恨里的时光之叹


主题与情感:韶华易逝的挽歌

全词以暮春景象为背景,层层递进地抒发了对春光流逝的无奈与哀愁。上片“悔匆匆、过却清明”直点悔恨之由,下片“怨入双眉闲斗损”以蹙眉细节强化抑郁心绪,结句“纵留得莺花,东风不住”更以东风无情宣告春尽的必然,将“时光不可逆”的哲思融入愁绪中。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体会词人对自然的敏感(美育),理解珍惜时光的情感共鸣(德育)。


词牌与结构:双片铺叙的匠心

《夏云峰》为双调词牌,上下片各五句。本词结构严谨:

  • 上片写景蓄势:开篇“天阔云高,溪横水远”以宏阔远景反衬庭院寂寥,“杨花渐少”“莺声犹嫩”聚焦春逝细节,为“悔匆匆”的抒情埋笔。
  • 过片自然转折:“起来韶华都尽”承上启下,将景物凋零转向内心“怨入双眉”。
  • 下片剖白心迹:从“乍品得情怀”的追忆,到“终羞人间”的孤寂,终以“梦里蓬莱”的虚妄幻想呼应现实愁闷,情感层层深入。

语言艺术:凝练意象与白描传情

  1. 叠字强化氛围
    “匆匆”道出时光仓促,“厌厌”(yān yān)叠用刻画出倦怠无力的情态,与李清照“凄凄惨惨戚戚”异曲同工。
  2. 动词点睛之笔
    “怨入双眉闲斗损”——“斗损”二字将双眉紧蹙拟作互相争斗损耗,愁绪的具象化令人拍案。
  3. 意象对比寄深意
    “莺声犹嫩”的生机与“韶华都尽”的凋零对照,突显词人对春光的留恋;“梦里蓬莱”的虚幻与“东风不住”的现实对比,深化人生徒劳之叹。

词人背景:诗僧的世俗情怀

仲殊(僧挥)原为进士,后出家为僧(据《唐宋词人年谱》)。其词虽具方外身份,却常流露尘世情感。此词中对春光的执念、“终羞人间”的孤傲,正是他半生漂泊、心境矛盾的写照。作为北宋词人,他的风格介于婉约与清旷之间,本词中细腻的伤春情绪近于婉约派,而“天阔云高”的开阔起笔又透出超逸气质。


词句精析

  • “看承全近”:宋代口语,意为“照料得十分周全”,暗指曾有人温柔相伴,反衬当下孤独。
  • “待忘了馀香,时传音信”:幻想忘却残春余香,却又盼其“传音信”,矛盾心理揭示不舍之情。
  • “也则眼前愁闷”:“也则”即“也不过”,虚词运用强化了无力回天的颓然。

应用建议

  1. 写作借鉴:学习“莺声犹嫩”的通感手法(听觉转触觉),尝试用多感官描写景物。
  2. 情感表达训练:模仿“怨入双眉闲斗损”的拟人化细节,书写特定情绪。
  3. 哲思讨论:结合“东风不住”的象征意义,探讨古人自然观中的时间意识。

仲殊此词如一幅褪色的春卷,在“溪横水远”的疏淡笔墨间,藏着一颗为逝去之美灼痛的心。字字无禅语,句句皆红尘。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天昏地暗
天昏地暗
tiān hūn dì àn

昏:天黑。天地昏黑无光。形容刮大风时漫天沙土的景象。也比喻政治腐败,社会黑暗。

八字没见一撇
八字没见一撇
bā zì méi jiàn yī piě

比喻事情毫无眉目,未见端绪。

鸣珂锵玉
鸣珂锵玉
míng kē qiāng yù

玉珂鸣响,佩玉铿锵。比喻显贵。

思贤如渴
思贤如渴
sī xián rú kě

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比喻迫切的想延致有才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