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清明。
翠禽枝上消魂。
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
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
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
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月当门。
翠玉楼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摇荡湘云。
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
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翦断心上愁痕。
近清明。
翠禽枝上消魂。
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
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
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
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月当门。
翠玉楼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摇荡湘云。
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
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翦断心上愁痕。
一、羁旅春恨的哀婉图卷(主题与情感)
黄孝迈此词以清明暮色为幕布,铺开楚地游子的孤寂长卷。上片“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起笔便染愁绪——枝头鸟鸣本应悦耳,词人却听出“消魂”之悲,实是自身心境投射。更将清歌“付与黄昏”,暗示美好终被黑暗吞没。想诉愁于柳花,又嫌其“轻薄不解伤春”,三层递进道尽无人可诉的孤独。下片“空樽夜泣,青山不语”以物拟人:酒杯泣泪、青山缄默、残月冷照,天地万物皆成愁的载体。结句“并刀翦愁”化虚为实,将愁绪比作可剪断的丝帛,绝望中迸发的奇想更显愁之深重。此词可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投射”(景物染情)与“孤独的多维度表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二、双调结构的愁绪演进(词牌与结构)
《湘春夜月》为南宋冷僻词牌,双调上下片结构分明:
三、凝练字词与悲怆修辞(语言与艺术)
四、末世文人的楚地悲音(词人背景)
黄孝迈生卒不详,据《绝妙好词笺》载为南宋末福建词人。此词写于流寓楚地(湖南)时,正值南宋风雨飘摇之际。词中“楚乡旅宿”的漂泊感、“天长梦短”的无力感,既是个人羁旅之愁,亦暗含时代没落的集体焦虑。其词风承姜夔清空骚雅一脉,以冷隽字句写沉痛心境,如“青山不语,残月当门”,白描中透出彻骨苍凉。
教学应用建议:
注:词牌渊源参考《钦定词谱》;桃根典故见郭茂倩《乐府诗集》;并刀意象溯源见《姜白石词编年笺校》。
形容因激动或羞渐而脸色发红。同“面红耳赤”。
犹言涂脂抹粉。
樗栎:不成材的树木。比喻平庸无用的人。常用作谦词。
旧时形容妇女无比贞节刚烈,宁死不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