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池春

《谢池春》

残寒销尽,疏雨过、清明后。

花径敛馀红,风沼萦新皱。

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

正佳时,仍晚昼。

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

频移带眼,空只恁、厌厌瘦。

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

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

天不老,人未偶。

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

鉴赏

李之仪《谢池春》:暮春絮语中的相思长恨

一、主题情感:春愁与离恨的交织
这首词以清明暮春为背景,层层铺陈出刻骨的相思之情。上片描绘清明雨后的细腻春景:“残寒销尽”点出气候转暖,“花径敛馀红”暗喻春光将逝。乳燕穿户、飞絮沾袖的灵动画面(“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中,一句“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骤然转向情感——春色愈美,愈衬出心底愁绪的浓烈醇厚。下片直诉离别煎熬:“频移带眼”以腰带渐松的细节,勾画相思消瘦的身影;“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道尽恋人矛盾心理。结尾“天不老,人未偶”化用李贺诗意,将人间别恨托付庭前柳枝,绵长余味中透出无尽怅惘。(情感教育切入点:引导学生体会矛盾心理的刻画,理解“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

二、词牌与结构:双调小令的婉转叙事
《谢池春》为双调小令,分上下两片。上片专注铺陈春景,从气候(“疏雨过、清明后”)到庭院物象(花径、风沼、乳燕、飞絮),由远及近渲染氛围。过片“频移带眼”自然转入人事抒情,通过身体细节(厌厌瘦)、心理独白(“不见又思量”)、人生诘问(“何似长相守”)步步深化离恨。结尾“分付庭前柳”以景结情,与上片春景遥相呼应,形成回环结构。(教学提示:关注过片句的转折功能,体会上下片“景-情”对应的布局

三、语言修辞:凝练细节与矛盾张力

  1. 白描中的隐喻
    “花径敛馀红”以“敛”字拟人,暗示美好消逝;“风沼萦新皱”借水波“新皱”暗喻心绪起伏。
  2. 矛盾心理的直击
    “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用口语化重复,精准捕捉恋人患得患失的心态。
  3. 典故化用与动作传情
    “频移带眼”典出《南史·沈约传》,以腰带孔洞后移的细节,无声传递衣带渐宽之痛;“分付庭前柳”将抽象离恨具象化,赋予柳枝承载愁思的使命。(教学提示:重点赏析“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的比喻新奇性,体会口语入词的真挚感

四、词人背景与流派:北南宋之交的深婉之音
李之仪(1048-1127)历经北宋后期至南宋初年,与苏轼交游,词风近婉约一派。此词虽无明确写作背景(据《全宋词》辑录),但其对细腻情思的把握、含蓄节制的表达,恰体现婉约词“语尽而意不尽”的审美追求。相较于李清照南渡后的沉痛,此作更多展现北宋末文人词特有的清丽深婉特质。

五、应用建议:写作与情感教育的启示

  1. 写作借鉴
    学习“以细节传情”(如“频移带眼”)和“矛盾心理直写”(如“不见又思量”)的手法,增强抒情深度。
  2. 情感教育
    结合“天不老,人未偶”的慨叹,探讨人生缺憾的普遍性,引导学生理性看待情感困境。
  3. 意象运用
    分析“柳”的意象传统(自《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起),理解古典诗词中的符号化表达。

名句教学聚焦
“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
此句以反问强化情感张力。表面质疑“短暂重逢”的意义,实则倾吐对“永恒相守”的渴望。可对比现代流行歌词中类似主题(如“短暂的总是浪漫,漫长总会不满”),感受人类情感的古今共鸣。

这首《谢池春》如一幅工笔小卷,在清明疏雨、飞絮游丝间,勾连起春色与离思的千丝万缕。词人以酒喻愁、托柳寄恨,将寻常庭院化为情意迷宫,终在“天不老,人未偶”的苍茫诘问中,抵达了跨越时空的怅然之境。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不可终日
不可终日
bù kě zhōng rì

终日:从早到晚,一天。一天都过不下去。形容局势危急或心中极其恐慌不安。

箕山挂瓢
箕山挂瓢
jī shān guà piáo

用为隐居不仕之典。

黑天半夜
黑天半夜
hēi tiān bàn yè

指深更半夜。

轻怜重惜
轻怜重惜
qīng lián zhòng xī

形容百般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