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

《扬州慢》

作者:宋•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鉴赏

《扬州慢》鉴赏解析:战火余烬中的扬州悲歌


一、家国哀思的血泪书写

姜夔途经遭金兵两度蹂躏的扬州,眼前“荠麦青青”的荒芜(《宋史·高宗本纪》载1161年金主完颜亮南侵),与杜牧笔下“春风十里”的盛景形成惨烈对比。词人借废池乔木拟人化控诉——“犹厌言兵”四字,道尽山河对战争的永恒憎恶。黄昏空城中凄厉的清角吹寒,以通感手法将听觉的号角转化为刺骨的寒意,层层渲染出国破之痛。


二、结构设计:今昔双镜映照沧桑

此词为姜夔自度曲(自创词牌),双调结构匠心独运:

  • 上片纪实景:从驻马初程(“解鞍少驻”)到目击疮痍(“尽荠麦青青”),再到“空城”角寒,场景由远及近,愁绪渐次凝固。
  • 下片引典故:借杜牧诗歌中的扬州繁华(“豆蔻词工,青楼梦好”),反衬当下“冷月无声”的死寂。过片处“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以虚拟的唐人惊骇完成时空转换,堪称词眼。

三、冷隽语言中的炽热情感

  1. 意象淬炼

    • “波心荡、冷月无声”:冷月倒影在战火后的残波中破碎摇曳,“无声”二字将巨大悲恸压入死寂,堪比“此时无声胜有声”。
    •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红芍药依旧盛开,却再无赏花之人。以草木无情衬人世沧桑,问得椎心泣血。
  2. 用典反衬
    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的旖旎,在此化作“冷月无声”的废墟。词人叹“纵豆蔻词工,难赋深情”,宣告任何华丽辞藻在国殇面前皆显苍白。


四、词人背景与创作深意

姜夔身为江湖清客,终身未仕却心怀家国。此词作于1176年(金兵屠扬州十五年后),彼时南宋朝廷苟安一隅,词中“废池乔木”的厌兵之叹,暗含对妥协政策的批判。其艺术风格属**“清空骚雅派”**,善以冷色调语言包装炽热情感,如“冷月无声”之句,表面清冷,内里灼痛。


五、教学应用建议

  1. 情感共鸣实践

    • 对比阅读杜牧《赠别》《遣怀》与本词,绘制扬州今昔对比图,直观体会“以乐景写哀”手法。
    • 角色扮演:化身南宋流民,以“废池乔木”视角讲述战争创伤。
  2. 语言锤炼范例

    • 聚焦“荡”字:引导学生想象冷月在破碎波心晃动的动态画面,感受单字承载的飘零感。
    • 仿写训练:用拟人手法写战火遗迹(如“断壁斜阳,犹泣硝烟”)。

拓展思考:对比李清照“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的直抒胸臆,姜夔为何选择“冷月无声”的含蓄表达?两种爱国抒情方式各有何力量?


文学史定位:此词被誉为“黍离之悲的典范”(《宋词鉴赏辞典》),其以清冷笔触写炽热国殇的手法,深刻影响了南宋遗民词人。扬州芍药年复一年绽放的赤红,恰似词人心头永不凝结的血痕。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有来无回
有来无回
yǒu lái wú huí

只要来了,就回不去。指彻底被消灭。

睚眦必报
睚眦必报
yá zì bì bào

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借指极小的仇恨。象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比喻心胸极狭窄。

枯耘伤岁
枯耘伤岁
kū yún shāng suì

耘:除草;岁:年谷成熟。耕作不细致,会影响到一年的收成。

委罪于人
委罪于人
wěi zuì yú rén

委:推委。把罪责推卸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