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桥送人处,凉夜何其。
斜月远堕馀辉。
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
相将散离会,探风前津鼓,树杪参旗。
华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
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
何意重红满地,遗钿不见,斜径都迷。
兔葵燕麦,向残阳、欲与人齐。
但徘徊班草,欷酹酒,极望天西。
河桥送人处,凉夜何其。
斜月远堕馀辉。
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
相将散离会,探风前津鼓,树杪参旗。
华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
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
何意重红满地,遗钿不见,斜径都迷。
兔葵燕麦,向残阳、欲与人齐。
但徘徊班草,欷酹酒,极望天西。
词牌溯源:
《夜飞鹊》源于汉武帝思念李夫人的典故(《汉书·外戚传》),周邦彦选用此调暗含生死离别之思。全词双片结构,上片聚焦离别瞬间(河桥送别场景),下片转入归途怅惘(“空带愁归”至结句),过片处“迢递路回清野”实现时空大跨度切换,如电影蒙太奇般将宴散后的寂寞旅程娓娓道来。
凉夜三重奏:
「凉夜何其」——设问点出时间迷茫
「霏霏凉露沾衣」——触觉写寒露浸润衣衫
「铜盘烛泪已流尽」——视觉喻离人泪干肠断
动态离别图:
「华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马匹通人性堪称词眼!骏马因感知离情而踟蹰(教学提示:可关联《诗经》“行道迟迟”对比,体会古人以物寄情手法)。
声音的消逝美学:
「人语渐无闻」:从饯别宴的喧闹到绝对寂静,声景对比强化孤独(德育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环境描写对心理的映射作用)
荒诞的视觉冲击:
「兔葵燕麦,向残阳、欲与人齐」:野草在斜阳中疯长似与人比高,用植物反衬人事渺小——此句被王国维赞为“以草木写人,神味最永”(《人间词话》)。
时间层叠:
空间跳跃:
graph LR
A[河桥宴别] --> B[津鼓催发]
B --> C[清野归途]
C --> D[迷径寻钿]
D --> E[残阳荒原]
E --> F[极望天西]
通过场景蒙太奇,完成从三维空间(送别地)到四维时空(记忆中的恋人)的升华。
写作迁移:
跨艺术解读:
情感教育实践:
组织“关键词雕塑”活动:让学生用肢体演绎“探风前津鼓”(竖耳倾听状)、 “欷歔酹酒”(躬身洒泪状),深化对凝练动词的感知
终极鉴赏密钥:
周邦彦以“词中老杜”的笔力(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在《夜飞鹊》中构建了双层悲情——表层是恋人离别之苦,深层渗透着北宋末年文人面对山河飘摇的无力感(史料依据:《宋史·文苑传》载周邦彦晚年外放辗转经历)。当学生读懂“极望天西”中那个眺望汴京方向的落寞身影,便触到了千年词心里最颤动的弦音。
白丁:没有功名的平民。泛指粗俗之辈。
受宠或受辱都毫不计较。常指一种通达的超绝尘世的态度。
切:切合;中:恰好对上;弊:害处。指发表的言论正好击中当时社会的弊病。
巧妙的言辞,锋利的口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