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丛花令・一丛花

《一丛花令・一丛花》

作者:宋• 张先

伤高怀远几时穷。

无物似情浓。

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

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

南北小桡通。

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

沈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鉴赏

张先《一丛花令》:闺怨词中的奇绝之思

这首闺怨词以细腻笔触勾勒思妇的孤寂心绪,末句“不如桃杏”的奇崛比喻,更使其成为宋词名篇。以下从情感脉络、结构艺术与修辞妙处展开解析:


一、情感深度:春愁如絮,恨嫁东风

  • 核心主题:春日闺怨(融合伤春与思夫)
  • 情感层次
    • 首句破空而来:“伤高怀远几时穷”以仰天发问起笔,直诉思念无尽之苦,而“无物似情浓”将情感推向极致高度(《唐宋词鉴赏辞典》评其“斩截有力”)。
    • 愁绪具象化:离愁引动“千丝乱”的杨柳、“飞絮濛濛”的迷离,喻心境纷乱;“嘶骑渐遥”三句追忆离别场景,尘土飞扬中郎踪难觅,画面感极强。
    • 恨极之奇思:结尾“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以桃杏能随春风绽放反衬自身青春虚掷。看似荒诞的类比,道出封建女性对命运的沉痛控诉(情感教育切入点:生命价值反思)。

二、结构艺术:时空流转,镜头组接

此词为双调七十八字体,上下片结构精巧:

  • 上片(户外远景)
    登高望远(伤怀)→ 柳絮纷飞(视觉)→ 马蹄声逝(听觉),由静及动,由景入情。
  • 过片转折
    “双鸳池沼水溶溶”以嬉戏的鸳鸯反衬孤独,“南北小桡通”写小船往来,暗喻他人相聚唯独己身隔绝。
  • 下片(室内近景)
    “梯横画阁”暗示登楼凝望的常态,“斜月帘栊”以黄昏月色收束一日守候。空间由远及近,时间由昼至夜,凝聚成“沈恨细思”的爆发点。

词牌特色:《一丛花令》调式舒缓,韵脚绵密(如“穷、浓、濛、踪”平声一韵到底),如泣如诉,贴合怨情题材。


三、语言修辞:白描生悲,奇喻惊心

  1. 动态白描
    “离愁正引千丝乱”中“引”字赋予愁思主动性,仿佛愁绪主动牵扯柳枝;“飞絮濛濛”以飘零之态呼应茫然心境。
  2. 视听交织
    嘶鸣的马蹄(听觉)与弥漫的征尘(视觉),强化离别场景的苍凉。
  3. 绝世奇喻
    “不如桃杏”句被欧阳修誉为“奇绝”(《过庭录》)。桃杏“嫁东风”拟人,既写出草木得时的鲜活,更凸显思妇如困牢笼的窒息感——自然界生命尚有自由,而人反不如物。

四、词人背景:张先的“影”与“心”

张先(990-1078)以“云破月来花弄影”等“三影”名句著称,善捕捉微妙意境。此词延续其婉约风格,但末句的锐利批判,折射出北宋市民阶层对个人情感的珍视(教学提示:对比李清照“绿肥红瘦”的生命意识)。


五、词句精析

  • “沈恨细思”
    “沈”同“沉”,形容恨意积淀之深;“细思”引出荒诞比较,为结句蓄势。
  • “梯横画阁”
    黄昏收梯的细节,暗示每日徒劳的守望已成惯例,平淡中见绝望。

此词可视为闺怨题材的突破之作:它将女子从被动等待的刻板形象中解放,赋予其对命运的抗争意识。末句如石破天惊,至今读来仍觉凛凛生寒。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经验之谈
经验之谈
jīng yàn zhī tán

言谈有实践作为根据、切实、可靠。

弛高骛远
弛高骛远
chí gāo wù yuǎn

犹好高骛远。比喻不切合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

众口嗷嗷
众口嗷嗷
zhòng kǒu áo áo

嗷嗷:哀号声。形容人们因饥饿而嗷嗷哀号。

肚里泪下
肚里泪下
dù lǐ lèi xià

眼泪往肚里流。形容有苦说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