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永遇乐》

作者:宋• 苏轼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鉴赏

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解析:一场穿透时空的哲思独白


一、主题与情感:历史尘埃中的永恒追问

这首词以苏轼夜宿徐州燕子楼为引,串联起三重情感维度:

  • 羁旅孤寂:"天涯倦客,山中归路"直抒漂泊之苦,"寂寞无人见"的园林夜景更添苍凉;
  • 历史幻灭:"燕子楼空,佳人何在"借唐代关盼盼典故(《类说》卷二十九),写尽繁华成空的怅惘;
  • 人生洞见:"古今如梦,何曾梦觉"将个人感伤升华为对永恒悲剧的沉思——人类总困于"旧欢新怨"的循环。

    教学启示:引导学生对比"燕子楼"(历史)与"黄楼"(苏轼所建,未来)的时空呼应,体会苏轼超越个人命运的宇宙意识。


二、词牌与结构:双镜映照的时空回环

《永遇乐》作为双调词牌,上下片形成精妙呼应:

  1. 上片造境
    • 以"明月如霜,好风如水"等白描铺陈静美夜景;
    • "铿然一叶"(落叶声如更鼓)打破宁静,暗喻梦醒("梦云惊断");
  2. 过片转折
    • "天涯倦客"三句从写景陡转入抒情,自然引出"燕子楼"典故;
  3. 下片悟道
    • 末句"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将自身置于历史长河——今日我为古人叹,他朝谁为我悲?构成震撼的时空闭环。

      结构密码:苏轼用词牌特性构建"现实—历史—未来"三重镜像,过片如枢纽转动时空。


三、语言艺术:以枯笔写惊雷

  • 白描中的禅意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八字如工笔画,以动态细节("跳""泻")反衬夜之寂寥,为后续哲思埋下伏笔;
  • 典故新用
    "燕子楼"典本含香艳色彩,苏轼却提炼出"空锁楼中燕"的苍凉,赋予其存在主义式的叩问;
  • 动词的爆发力
    "铿然一叶"的"铿然"拟金石之声,瞬间撕裂静谧,堪称"以声破境"的神来之笔。

四、词人背景:乌台诗案后的灵魂蜕变

写此词时(1082年),苏轼刚经历生死攸关的"乌台诗案"(《宋史·苏轼传》),贬谪黄州后移任徐州。词中"古今如梦"的彻悟,与他《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一脉相承,展现劫后余生的超脱:

  • 婉约外壳下的豪放魂
    看似写儿女情长的燕子楼故事,内核却是"江月年年望相似"的天地苍茫(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影响可见);
  • 从伤感到通透
    早年的"人生如梦"(《念奴娇·赤壁怀古》)尚带无奈,此词"何曾梦觉"已具悲悯众生的高度。

五、跨时空对话建议

  1. 创作启示
    学习苏轼"以小见大"手法:选取具体场景(如夜宿古宅),通过物件细节(如一片落叶)触发历史联想;
  2. 思辨训练
    对比李清照"物是人非事事休"(《武陵春》)与苏轼"古今如梦",体会婉约派"伤己"与豪放派"悯世"的差异;
  3. 生命教育
    围绕"异时对,黄楼夜景"设计未来书信:假如穿越到千年后,你想对今天的自己说什么?

经典评注
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殆以示咏古之超宕,贵神情不贵迹象也。" ——苏轼之高妙,正在于超越具体史迹,直抵永恒的人类困境。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勿谓言之不预也
勿谓言之不预也
wù wèi yán zhī bù yù yě

勿谓:不要说;预:预先。以后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指把话说在前面。

杀鸡哧猴
杀鸡哧猴
shā jī chī hóu

比喻惩罚一人以恐吓或警戒其他人。同“杀鸡骇猴”。

心焦如火
心焦如火
xīn jiāo rú huǒ

内心焦躁得如着火一般。形容焦灼难忍的心情,亦作“心焦如焚”。

吕安题凤
吕安题凤
lǚ ān tí fèng

比喻造访不遇。